17/03/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盡售居屋緩兵計 穩定樓市未有招

面對樓價飆升激起的民怨,特區政府苦無良策,只好用一些無關痛癢的小動作來敷衍塞責,一次過推售剩餘的四千多個居屋及夾屋單位,便被認為是當局為了平息民怨的救急措施。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表示,此舉是為了增加市場上中小型單位的供應,讓樓市可以長遠健康發展。但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張炳良卻認為,推售居屋貨尾面對的不是整個市場,而是為公屋住戶提供置業機會,讓他們騰出公屋單位,協助更多低收入人士。

這就奇怪了,一個是問責局長,一個是行會成員,二人同為政府要員,卻對推售居屋的政策作截然不同的解讀,可見當局的居屋以至整個房屋政策是如何混亂不堪。難道當局在推出政策前沒先作好內部的溝通?說穿了,當局一次過沽清居屋及夾屋貨尾,既不是為了增加市場供應,也不是為了協助低收入人士,而只是一招應付民怨的緩兵之計。

事實上,居屋面對的並不是整個市場,所以,推出居屋與增加中小型單位的供應根本是兩回事。一直以來,居屋都被視為社會福利的一部分,其銷售對象以公屋住戶為主,即使有部分公屋住戶因購買居屋而放棄在私人市場置業,對中小型單位供求失衡的調節作用仍是微乎其微。

歸根究柢,本地樓價飆升的主要原因是熱錢多、息率低及供求失衡,香港是一個自由市場,資金來去自由,再加上港元與美元掛鈎,令香港失去釐定息率的主導權,政府要想壓抑樓市升勢,唯一的做法就是增加土地供應。可惜,因為當年「八萬五」政策導致樓市崩潰,政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不敢在土地及樓宇供應方面輕舉妄動,只懂以推售剩餘的居屋聊以塞責,實乃矯枉過正。

眾所周知,面對目前節節高升的樓價,怨氣最大的就是那些沒資格入住公屋又買不起樓的「無殼蝸牛」,今次推售居屋貨尾,銷售對象主要是公屋租戶,這些「無殼蝸牛」依然只能望樓興嘆,所謂平息怨氣,不知從何談起。

再說,相對整個樓市來說,區區四千多個居屋單位也是微不足道。如今港府一次過沽清居屋貨尾,卻沒有為中下階層置業提出長遠的支援措施,將來基層民眾連購買居屋的希望也幻滅,豈不激起更大民怨?

由此可見,一次過盡售居屋即使紓解得了一時民怨,也沒法長遠解決樓市問題。當下樓價高企、市民置業困難的癥結,在於樓宇供求失衡。資料顯示,本港私人樓宇供應量已由○二年的逾三萬個單位急跌至去年約七千個單位,雖然預期今年有一萬四千個新單位落成,但據稱約一半單位已預售樓花,供應仍然嚴重不足。當局要想對症下藥解決問題,應該適量增加土地及樓宇供應。

樓市問題是一個關乎民生和經濟的嚴肅問題,既要照顧無樓一族的置業需要,亦要保持樓市健康發展,為了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政府必須制訂長遠策略,而不是抱着救火心態,過得一時得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