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財政儲備無準則 港府甘當守財奴

港府坐擁逾五千億元財政儲備,相當於二十一個月政府開支,但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卻只推出小量一次性的所謂派糖措施,完全不成比例。當局拒絕還富於民,對扶貧紓困缺乏長遠承擔,引起市民強烈質疑,究竟維持多少財政儲備才合適?

回顧回歸以來的歷史,我們發現,政府在預留財政儲備方面根本沒有統一的準則,幾任財政司司長各說各話,各搞一套。曾蔭權認為,儲備水平最少應相當於十八個月的政府開支;梁錦松則認為,只需預留相當於十二個月的政府開支;而唐英年更表示,財政儲備毋須不斷增加,只需維持在一個合適水平。

曾俊華上任後卻提出「儲備愈多愈好」的理論,而在這個理論之下,當局三年前靜悄悄將儲備水平指標由十二個月政府開支改成維持「充足水平」。財政政策變完又變,完全沒有客觀準則,也缺乏諮詢,當局鬼鬼祟祟、含含糊糊,實在是奇哉怪也!

甚麼叫作「充足水平」?從來沒有一位官員明確說明,難怪有立法會議員直指當局是「刻意糊塗」,藉此拒絕市民增加開支及還富於民的訴求。事實確是如此,正是因為這語焉不詳的「充足水平」,政府在庫房水浸的時候,依然拒絕對扶貧紓困作出應有的承擔。

按當局的說法,財政儲備有三大用途,一是填補政府日常運作時出現的現金短缺;二是作應急之用;三是支持聯繫匯率,確保港元穩定。

目前聯繫匯率沒受衝擊,港元地位穩定;而經歷金融海嘯後,庫房並沒有出現預想中的赤字,反而錄得盈餘,可見這兩項用途都不需要。儘管大型基建將陸續上馬,政府開支會有所增加,但這些開支已在預算之中,並非所謂應急之用。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卻甘當守財奴,拚命積累財政儲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其實,港府除了坐擁五千多億港元財政儲備,還有二千多億美元外匯儲備,這顯然已遠遠超出香港的實際需要,也就是說,當局根本沒有必要維持如此龐大的儲備水平。

事實上,由於當局多年來資源錯配,不少關乎民生的開支存在很大缺口。例如老人院舍宿位奇缺,令大批老人至死無法入住;消防員裝備未能及時更新,多次導致消防員殉職;還有公立醫院前線資源不足,造成醫療事故頻頻等等,這一切都亟待政府增撥資源解決。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不該花的錢不要浪費,但該花的錢還是要花,難道龐大的儲備都留給公務員加人工嗎?

古今中外的有識之士都把藏富於民視為治國興邦之良策。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指出:「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國蹶。」他認為,「藏富於國」而致「國富民窮」,會導致國家衰亡。法國十八世紀思想家孟德斯鳩則指出:「如果國家把自己的財富與國民個人的財富調節到適當比例,那麼個人的富裕會推動國家富強起來。」

由此觀之,只有還富於民,才是上策,才能達到社會和諧的目標。若政府一味充當守財奴,以致「官富民窮」,勢必導致官逼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