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本土經濟有作為 奈何港府不識貨

有「奶茶王」之稱的大發餐廳計劃大展拳腳,廣設分店,長遠目標是倣效台式奶茶外賣店的特許經營,專賣港式奶茶。「歎奶茶」是不少港人的生活習慣,各種打着「香港茶餐廳」旗號的食肆,近年在內地及台灣等地成行成市,堪稱本地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發展潛力絕對不容小覷。不過,港府長期對本港特色經濟及文化扶持不力,想將港式奶茶文化發揚光大,恐怕並非坦途。

港式奶茶文化近年愈來愈受外界重視。以民間舉辦的「金茶王大賽」為例,不僅令「奶茶王」家喻戶曉,今年第二屆賽事的參賽人數料將增加數倍。業界人士估計,僅香港人每日飲用超過二百萬杯奶茶,港式奶茶就算不能像星巴克般風靡全球,但發展成風行全國的品牌,應該不成問題。可惜,多年來港式奶茶文化只靠有心人推動,包括爭取為奶茶師傅設立資歷架構系統,透過正規培訓及專業認可,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但一直未能成事。有現職奶茶師傅慨嘆,本地從業員沒有類似英國品茶師的專業銜頭,難以吸引新人入行。

其實,如果政府肯適當予以扶持,加上大力推廣和宣傳,港式奶茶文化未嘗不能成為本土經濟新亮點。問題是當局不識貨,浪費了不少珍貴的文化資源,亦扼殺了不少創意產業。最突出的例子是美國《時代》雜誌網站早前評選二十五個遊客不可錯過的亞洲體驗,李小龍故居和新光戲院等本港景點榜上有名。但諷刺的是,這位一代武術宗師的故居竟淪為時鐘酒店,最後在各方努力爭取下,港府去年才研究恢復昔日舊貌;至於素有「粵劇殿堂」之稱的新光戲院,更屢次因租約問題面臨結業危機,去年雖成功續租三年,但誰也不能保證戲院不會在三年後走入歷史。牆內開花牆外香,外國人比港府更懂得珍惜本港的文化寶藏,實在是咄咄怪事。

平心而論,當局在扶持中小型地區企業方面曾經想有所作為。正如有學者指出,梁錦松任財政司司長時就提出「振興本土經濟」的政策,可惜真正落實時往往流於原始和簡陋,像黃大仙龍騰墟一類的地區性活動,根本無助發展成全港性的商業活動。直至爆發金融海嘯後,政府除了推出中小企特別信貸保證計劃外,幾乎別無良策,難怪學者炮轟港府根本沒有完備的「本土經濟」政策。

如果只是扶持不力倒也罷了,偏偏港府連為中小企拆牆鬆綁、在政策上給予方便也辦不到。雖然港府多年前曾煞有介事地成立「方便營商小組」,解決發牌時間過長、程序太繁複等問題,但事實證明單靠高官們坐而論道根本無濟於事。世界經濟論壇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去年發表報告,批評港府部門效率低下,以物業登記為例,新加坡僅需五天,香港則需時四十五天,表現還不如經濟遠遠落後的蒙古。中小企發展阻礙重重,別說要做大做強,就是想繼續生存也是舉步維艱。

事實上,中小企僱用了本港約一半勞動力,撐起本港經濟半邊天,尤其是像「奶茶王」這類有特色、有賣點的行業,只要給予必要的政策配合和鼓勵,不但能吸引遊客,還可創造大量職位。當局與其好高騖遠,空喊「六大優勢產業」口號,倒不如腳踏實地,想想如何搞好本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