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屋署不改塞責風 災後做騷也枉然

土瓜灣發生唐樓倒塌意外後,屋宇署急急補鑊,派出四十個專責小組,本月內視察全港約四千幢樓齡五十年或以上的樓宇。雖然署方表示,每個專責小組均由一名富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及一名技術人員組成,又強調絕不會因為要遷就時間而馬虎地完成視察工作,但觀乎屋宇署以往監管舊式樓宇安全的表現,實難令人樂觀。

以坍塌的這幢土瓜灣唐樓為例,屋宇署自○四年起多次向大廈發出修葺令和清拆令,但直至最近一次巡查,仍然聲稱樓宇沒有即時危險,豈料話音未落就發生今次塌樓慘劇。更離譜的是,屋宇署人員在意外後前往現場視察才發現出事唐樓有僭建物,令人質疑為何署方之前進行了多次巡查,卻仍然走漏了眼。

慘劇發生後當局對附近樓宇的安全評估,亦難令市民安心。有建造工程系學者到現場視察後表示,與出事唐樓屬同一地段、同一排相連的多幢建築物有潛在危機,其中一幢大廈更出現一條六吋闊的大裂縫,相信與唐樓倒塌後失去平衡依傍有關,不排除出現骨牌冧樓的危機,建議疏散所有居民。

雖然當局擴大了封鎖範圍,但仍然向居民大派定心丸,強調除了已封鎖進行鞏固工程的樓宇外,未發現其他樓宇出現傾斜或結構問題,更死撐樓宇出現的裂縫屬「自然現象」,居民可繼續居住,不過,與倒塌唐樓相連的多幢大廈連日來有不少住戶收拾細軟遷出。性命攸關,人們自然慎之又慎,但這股「逃亡潮」的爆發,也可說是居民用行動對當局投下不信任票。

值得關注的是,以全港約四千幢五十年樓齡或以上舊樓計算,四十個專責小組要在一個月內完成巡查,就算夜以繼日地工作,平均每天也要檢驗三至四幢舊樓。正如有工程界人士指出,驗樓並非只用肉眼檢驗即可,還涉及石屎以及其他結構,屋宇署人員能否在有限時間內作仔細檢驗,難免令人憂慮。

退一步說,就算當局在今次大規模行動中發現舊式樓宇存在的安全問題,能否迅速清除這些隱患卻是另一回事。今次倒塌的唐樓雖然經當局三令五申要求進行修葺,甚至曾遭「釘契」,最後還不是照樣出事。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日前表示,當局將加快立法強制驗樓,然而建議中的強制驗樓計劃「管驗不管拆」,僅規定檢驗人員向屋宇署報告僭建物,但該署不會要求業主清拆。有舊樓居民在電台節目中反映,曾就僭建物問題向屋宇署投訴,但對方回應樓宇沒有即時危險,不能發出清拆令。

換句話說,只要屋宇署認為沒有即時危險,哪怕樓宇建滿僭建物、甚至結構被擅自改動也好,住戶也是無可奈何,被迫繼續住在危樓內,而當局也就甚麼都不用做。或許正因如此,儘管全港仍有近五十萬僭建物有待處理,屋宇署上月仍然以清拆僭建物的十年計劃即將完成為由,停止聘用七百多名非公務員合約僱員。問題是,當局不嚴格監管舊式樓宇安全,等到出現即時危險、再發生樓塌人亡意外時已經太遲。難怪有立法會議員炮轟屋宇署裁減合約員工的做法太過短視。

政府經常被批評「唔死人唔做嘢」,其實當局如能吸取今次慘劇的教訓,切實做好舊樓的巡查和維修工作,已算是亡羊補牢。怕只怕當局好了傷疤忘了痛,繼續其敷衍塞責的作風,塌樓意外將陸續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