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毛澤東看今朝:搞好東盟中國經濟再起飛

我強調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像東盟,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與東盟還是互不信任,但因為政策成功,中國徹底扭轉這種關係。

「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一九六一年,馬來亞(馬來西亞前身)、菲律賓和泰國在曼谷成立東南亞聯盟。一九六七年,印尼、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汶萊、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相繼加入,使東盟擴大到十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則是中國與東盟十國組建的自由貿易區,即「10+1」,英文縮寫是CAFTA。

東盟大多數國家都是與中國毗鄰的小國,對於中國在上世紀末經濟快速發展相當不安和擔憂,因此「中國威脅論」一度在東南亞甚囂塵上。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是中國東盟關係的轉折點,為了消除「中國威脅論」的不利影響,中國在自身經濟面臨巨大壓力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這種負責任的行為,改變了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認識。自此,東盟發現愈來愈難抗拒中國在經濟援助上的壓倒性影響力和軟實力。近年,大多數東盟國家已被北京有關「和平崛起」的聲明及友善形象說服,從而打消了疑慮。

東盟最大的難題就是成員國經濟水平參差。像新加坡,人均GDP約三萬美元,但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只有數百美元,相差可達數十倍。

自貿區雖啟動 各國反應不一

在這樣情況下,中國首先推出早期收穫協議,在自貿區成立前,就讓一些東盟國家的農產品以零關稅的形式進入中國;其次,談判採先易後難,先簽訂《貨物貿易協議》,接着是《服務貿易協議》,再來才是《投資貿易協議》;最後,市場開放時間表採取區別對待的辦法,東盟老六國最先開放,新四國允許有過渡期。

當然,舊問題解決,新疑難又滋生。隨着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啟動,大量中國商品會以零關稅進入東盟市場。東盟各國反應不一,新加坡是工業國家,它可以把生產、投資拿到中國,利用中國的生產能力把自己轉型成更強大的服務業社會;不過,其他國家則擔心零關稅會使中國廉價商品湧入,從而危及本國的製造業。

治大國如烹小鮮,說容易,實踐難也!

洪文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