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情:小氣候:抗擊毒禍火燒後欄

警隊一哥特警成到立法會埋年結,去年整體罪案數字下降,但青少年涉及毒品案件卻勁升近兩成。這個統計數字,毋須特警成公布已經耳熟能詳,否則煲呔曾去年中也不必親自上陣,領導打擊校園毒禍運動,在大埔區引入校園驗毒先導計劃,政府的禁毒策略、資源投放,也向預防青少年沉淪毒海傾斜。

可是,煲呔曾這邊廂等待打擊校園毒禍收效,冷不提防後欄失火,近日社會的治安焦點,已轉移至司機索K問題,而且情況恍如瘟疫般蔓延,由初時的個別事件,漸漸演變成頻密發生,與去年中接連發生校園索K案件如出一轍,而且呈現方興未艾勢頭。

讓青少年遠離毒品禍害,當然是市民毋庸置疑的共識;已是成年人,理論上應為個人行為負責的司機,尤其是職業司機,索K後開車,甚至在途中邊索K邊駕駛,嚴重影響道路安全,對其他駕駛者、路人都構成極高的潛在危險,政府可以袖手旁觀,以被動態度應對嗎?

針對司機索K歪風,社會近日有一些議論聲音,觀點也類似去年校園毒禍引發的思考。既然強制校園驗毒於法無據,也可以透過自願參與方式試行,同樣做法可否引伸至司機身上呢?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早前開啟了有關的議題,特警成昨日聲言關注司機索K後駕駛的案件,但坦言能否效法打擊酒後駕駛做法,抽驗司機是否索K,有待社會進一步討論。

如何應對索K司機的議題提出來了,以政府一貫慢吞吞的辦事方式,警方以中立態度等待有法可依、充分授權才執行的「優良」傳統,打擊司機索K的議題,肯定不像打擊校園毒禍那般具迫切性。大吉利是的說法,不等到「血的教訓」的一次,政府的施政優先次序,必然繼續,研究再研究原地兜圈。

其實,深層思考毒禍由校園「蔓延」到司機,兩者是否有性質上的區別呢?可以說,問題是同源的。打擊毒禍,策略上是教育公眾遠離毒品,行動上須有效阻止毒品供應的源頭。過去半年,警方高調打擊校園毒品問題,拘捕在校園活動的拆家,當校園毒禍略見遏止之際,索K司機竟然取代了索K學生,是毒販改變了策略,重新向成年人世界傾銷毒品?抑或供應源頭從未受阻?毒品流不進校園,卻轉到其他層面跟警方、海關捉迷藏。

毒品供應源頭一天不能有效阻截,昨天是索K學生,今天是索K司機,明天可能是索K白領,後天可能是索K工人。執法部門從供應源頭打擊販毒活動,配合政府多種針對性的驗毒措施,才可以阻遏毒品向社會各個階層擴散。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