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Sun特搜:巧立名目徵稅 政府殘民自肥

【SUN特搜小組記者蕭洛汶、李嘉行報道】政府為了「掠水」,以「用者自付」作護身符,巧立名目徵收各種稅項,惟除了正諮詢公眾的電子產品回收稅,聲稱會「專項專用」外,其餘從民膏民脂抽取,每年總稅收高達數以十億元的膠袋稅、煙草稅、排污費及燃油稅,政府竟以「將資源公平分配」為原則,無硬性規定稅收用途,更遑論會將這筆收入用予改善稅收來源。稅款「用途不明」,環保團體、學者及立法會議員怒斥政府懶理市民苦況,只懂用奸招「養肥」自己荷包。

用者自付,好像很理所當然!政府每次徵收某些稅項時,也以用者自付作為大原則。單在二○○七至○八年度,政府徵收了三十四億元燃油稅、近三十億元煙草稅及四億七千萬元排污費和工商污水附加費,涉及稅款近七十億元。雖然部分稅款涉及環保項目,但環保署在同年度的工程項目開支預算,竟然較所得的稅收少,僅六十三億元。

去年二月,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更以環境衞生及市民健康為由,將凍結八年的煙草稅大幅調升五成,然而卻未有增撥資源保障非吸煙人士的健康。去年七月,政府又以用者自付為由,徵收膠袋稅,但該筆每年約二億元的稅收,亦同樣非專用於環保項目。

升斗市民如白交罰款

最近,政府再將「戰線」延至廢電器及電腦回收,向市民發出徵費諮詢文件,指費用是由生產商和消費者共同承擔,但入口商表明會將成本轉嫁予消費者,零售商也指不會提供免費回收服務,換言之,消費者要「硬啃」整筆費用。雖然政府聲稱該稅收會「專項專用」,但究竟會用於哪方面?至今也未有答案。

其實根據政府過往做法,因「用者自付」而要徵收的膠袋稅、煙草稅、燃油稅、排污費及污水附加費,也未有將整筆用於改善稅收來源的範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言人聲稱,這源於政府要每年視乎實際開支,將資源公平合理分配。但這做法對升斗小民來說猶如白交罰款。洗衣店東主湯太說:「每月營業額七萬蚊,舖租成四萬蚊,每期水費八千,仲要一年交萬幾蚊排污費!但唔知政府將筆錢用咗去邊,咁耐都唔見有咩排污研究做過!政府根本就係濫收。」

酒樓儲水減排「自救」

同樣為排污費煩惱的酒樓負責人梁先生,亦慨嘆政府只懂收錢,過去甚少向業界推廣節約用水的方法。為減少排污費,他只有「自救」。梁說:「我搵廠設計部機,將用過嘅梘水同溫水儲起,用來洗走碗碟嘅肥油,估計可以慳五分之一用水量。」至於每周要駕駛私家車穿梭中港兩地的廠商佘繼泉,每月燃油費高達七千元,但他認為政府收取燃油稅後,根本未有用於改善本港空氣的質素。

港府愈徵愈多稅,投放在社會資源毫不明顯,但高官的高薪及優厚福利,卻是一筆龐大開支。在○八至○九年度,公務員薪酬及有關開支總額達六百八十九億元,而曾蔭權的月薪更高達三十多萬元。事實上,各地政府徵稅後,都會將大部分稅款用於福利,尤其在金融海嘯後,歐美多國都加強這方面力度,如德國調整福利政策,增加工時不足的失業補貼,而部分歐美地方收取的碳稅,更指明稅收要用作減碳措施上,但在香港,政府卻甚麼都無做過。

浸大社會工作系系主任黃昌榮教授表示,北歐各國的收稅率雖然較高,福利卻是全球最佳,反觀本港,除了那份政府「一個仙都不用出」的強積金外,卻全無退休金制度。

「政府巧立名目收稅,只係肥自己。」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認為,政府收取多項稅款,都是用途不明,必須增加透明度,公開帳目,以釋公眾之疑慮。而經濟學家關焯照則表示,即使政府日後的稅收是專項專用,也要「寫清啲稅用喺乜嘢教育或宣傳,仲要搵非牟利團體或成立基金營運,才會令公眾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