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烽火台:海地.美國

海地大地震,官方估計死亡人數接近二十萬,全國八百萬人口有一半淪為災民,首都太子港內除了頹垣敗瓦,就是災民爭搶物資的景況。近鄰美國一馬當先,派出一萬多名美軍趕赴救災,直升機、航空母艦已先後抵達,國務卿希拉妮也計劃親赴當地,總統奧巴馬承諾,「美國將盡其所能協助海地」。

基於地理位置,海地既是愛滋病傳入美國的發源地,又是全球人蛇潛往美國的必經水路,兩者一衣帶水,所以聯合國去年委任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為海地事務特使時,此君自也當仁不讓。早於一九一五年,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得如火如荼時,美國便以「避免海地落入德國手上」為由出兵海地,選出傀儡總統,展開長達十九年的間接美治。

一九三四年,美軍撤出海地,但美國對海地的影響並未因而終結。五十年代冷戰時期,美國為了抗衡共產陣營的古巴,不惜扶植獨裁者杜瓦利埃父子上台。一九九一年,深受海地民眾愛戴的阿里斯蒂德出任總統,但短短七個月後即被政變推翻,二○○○年,阿氏再次當選,復於二○○四年被迫流亡海外,此間,美國被指介入操縱海地政治,導致該國政爭內戰頻仍、經濟卻步不前。

美國高舉「民主、自由」旗幟,多年來在海外擴張勢力,已在不少地區碰到焦頭爛額,諸如伊拉克、阿富汗、索馬里的亂局,悉令華府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反是當前海地的賑災行動,卻成為美國博取掌聲、改善國際形象的一個契機。

林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