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紀曉嵐鐵筆:華僑與三朝充滿滄桑

在孫大炮顛覆大清之過程中,從海外華僑籌到不少錢。孫大炮屢次起義失敗,但大清那時氣數已盡、人心思變,故有「武昌起義」成功,然此非孫大炮親自發動,而是受其「革命思想」影響者從朝廷軍營內部發動。武昌起義成功,各地紛紛響應,手握重兵的袁大頭倒戈相向,逼清室遜位,大清亡而民國立也。

有此淵源,孫大炮一直稱「華僑乃中國革命之母」。後來,毛皇帝發動工農革命打天下,也有不少海外華僑參與,但多是「個人行為」,並非像當年那樣有組織參與募捐。當年,差不多所有海外華僑組織都擁戴國民政府,而視毛皇帝的革命軍為「亂黨」也。

事情的轉變在於八年抗戰。華僑愛國,支持抗戰打倭寇,而那時毛皇帝高舉抗日大旗,鼓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革命軍的所為得到了不少華僑之認同,著名僑領陳嘉庚還訪問延安,和中共那些「佔山為王」的高級將領們「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抗戰勝利後,內戰又起。國民黨腐敗,人心大失,軍事上大敗於共軍,僅四年工夫就丟掉大陸,退守台灣,中華上國再次改朝換代。

這個時候,海外華僑也發生大分化,有人繼續擁戴國民政府,然而愈來愈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嚮往共產黨建立的新中國,認為新中國乃我中華古國重新振興的唯一希望,紛紛回國。

那時紅朝為了顯示「四海歸心」之新氣象,對海外華僑十分熱情,專門成立了華僑機構,此機構和紅朝立國之期幾乎相同,如今也快一個甲子矣。當然,建國初期,一切皆在草創階段,由中共某些黨務機構代管華僑工作,如「城市工作部」、「統戰部」。直接掌管此項工作的乃周恩來相國,最得力之助手乃本身有華僑背景的廖承志、連貫、李杰夫等人。

華僑資金建設新中國

那個時候,中共尚對「世界革命」有着無限憧憬,對「東南亞革命」更是認為極有可能在短期內爆發,並且取得勝利,故將華僑工作及支持世界革命兩項工作聯繫在一起,希望能夠在華僑中培養出「革命家」一類的人物。

隨着世界局勢變化,新中國外交工作展開,紅朝大幅度調整華僑工作方向,不再以此成為「輸出革命」的管道,而把華僑工作當成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部分。改革開放之初,更是吸引資金之主要來源也。

柳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