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龍吟大地:中國應打破西方氣候霸權

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相當於為各方的發展空間劃定範圍。在這場全球博弈中,中國應該擺脫受害者角色,迅速成長為規則的參與者、制訂者,動用一切可能資源,爭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西方遏華戰略變種

大會目前進入到最關鍵的政府間談判,各方唇槍舌劍,一浪高過一浪。各國之所以全情投入,全因這場談判涉及巨大的利益格局分配,以一字千億來形容亦不過分。有關數據顯示,去年全球碳交易市值已經超過一千億美元,相關產業價值則以數萬億計,且正逐年穩步增長。如果誰在這輪談判中落下風,誰就在今後的發展中受制於人。氣候之爭,實際上是發展空間之爭。

發達國家力圖以金援為手段,以環保為道德高地,迫使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承擔更多減排義務,壓縮中國的發展空間。這其實是氣候霸權主義,也是西方遏華、弱華戰略的變種。

其實,一百多年來發達國家持續引領工業化潮流,對「地球發燒」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對「給地球降溫」負有不可推卸的義務。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不僅公然退出《京都議定書》框架,且奧巴馬政府新近提出的指標是,以二○○五年為基準減排百分之十七。事實上,從一九九○年到二○○五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增加了百分之十六。從中可見,該指標差不多相當於以一九九○年為基準年的「零減排」。

發達國家一邊力壓發展中國家,另一邊也在內訌。歐盟和日本雖提出以一九九○年為基準到二○二○年減排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的高指標,但其重心在於通過引誘發展中國家開放碳權市場,引進歐日優勢的清潔型發電站、低碳型鋼鐵廠、綠色家電、環保汽車等,控制下一代的技術標準,壟斷氣候時代的國際分工體系;它們也在醞釀利用碳本位的貨幣結算制,代替目前的美元本位制,等於給美國金融霸權插上一刀。

應善用美歐日矛盾

總之,是次談判各方矛盾重重,中國應利用各方矛盾,折衝樽俎,既要團結發展中國家力抗發達國家,又要借重美歐日三方的矛盾化解自身壓力。道義上,中國應強調西方國家是全球變暖的「問題製造者」,而自己是受害者,這有助形成道德輿論壓力;策略上,中方應死咬《京都議定書》,強調這是經各締約國同意後形成的法律文件,必須遵守,指摘美國等背信棄義;操作上,中國須進一步細化「人均累積碳排放量」的衡量標準,攻擊發達國家碳排放歷史欠債這一軟肋。

今次氣候談判關係到國際氣候格局,也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福祉,北京不可掉以輕心,必須與發達國家鬥智鬥力,成為國際氣候規則和標準的制訂者、受益者。

馮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