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巧言令色鮮矣仁 錯而不認必成災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首次出席立法會研究雷曼事宜小組委員會聆訊,便親身演繹了何謂巧言令色,令人眼界大開。

眾所周知,在雷曼事件中,政府事前監管不力、事後處理不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曾俊華不但不肯承認過失,反而砌詞狡辯,文過飾非,聲稱世界上沒有一套完美的監管制度,可以確保金融市場不出事,而金融海嘯是百年一遇,雷曼迷債事件亦在許多人意料之外,所以他不認為本港的金融監管機構在事件中警覺性不足。

這就奇怪了,如果本港的金融監管沒有問題、監管機構保持警覺,為何一種在歐美地區只賣給機構及專業投資者的高風險金融產品,在香港竟然被包裝成低風險的「債券」,向包括長者及傷殘人士在內的普羅大眾大銷特銷?正如有議員指出,證監會調查銀行的結果顯示,銀行銷售結構性產品的情況已是「無法無天」。金融監管漏洞多多,曾俊華無法提出任何針對性的改善措施,反以「無完美制度」為由替監管機構開脫,可謂恬不知恥。

更加荒謬的是,曾俊華強調,銀行提出的和解方案可減輕投資者的困擾,銀行亦可恢復正常運作,可以兼顧各方利益。他甚至為近九成九合資格雷曼迷債苦主接受回購協議而沾沾自喜,聲稱這「正正彰顯了監管機構的監管能力」。但實際上,雷曼爆煲已逾一年,苦主接受回購協議,是迫不得已,是無辦法中的辦法,是無選擇中的選擇,對此,曾俊華不以為恥,反而還在大講風涼話,不啻在苦主們的傷口上灑鹽,這不是太涼薄了嗎?難怪此語一出,即被多名議員炮轟「顛倒黑白」。

事實上,即使當局推出回購方案,雷曼事件並未因而解決。正如有議員指出,至今仍有六千多宗非迷債投訴未獲賠償。而金管局亦公布,截至十二月,局方合共收到近二萬二千宗涉及雷曼兄弟相關產品的投訴,但調查中的個案只有三千一百多宗,另有二千多宗投訴因表面證據不足等理由終止調查。有議員質疑,當局根本沒有從速處理雷曼事件,曾俊華也不得不承認,調查過程過於緩慢。

除了調查緩慢外,對於當局的處理,人們也不無疑問。時至今日,當局僅對一名銀行前線職員施以不痛不癢的停牌三個月處分,相對於雷曼事件的嚴重性,完全不成比例,甚至被譏為一場避重就輕的大戲,拿前線小卒做替死鬼。必須指出的是,雷曼事件影響巨大,苦主數以萬計,反映的絕非個別員工、個別銀行的問題,而是牽涉整個行業運作及監管的大問題,當局不去追究銀行的責任,以及政府監管人員的失職,怎能防止同類事件再次發生?

古羅馬領袖西塞羅有一句名言:「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只有愚人才會執過不改。」在雷曼迷債事件中,當局錯而不認、執過不改,正正是愚人的表現。不懂吸取教訓,不知亡羊補牢,必然會重蹈覆轍。曾俊華可以推卸責任,可以文過飾非,但他無法掩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