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葉公好龍搞科研 諾獎何日落香江

昨晚,華裔科學家高錕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不但是他個人的榮耀,香港人也與有榮焉。畢竟,高錕曾於香港就讀中學,也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學系,其後擔任中大校長達十年之久,可以說是半個香港人。

可惜,雖然高錕與香港有深厚的淵源,但他榮獲諾貝爾獎,卻與香港沒有太大的關係。事實上,高錕的科學成就並非在香港取得,他的獲獎,與其說是港人之光,不如說是港人沾了他的光。

有人問,如果高錕一直留港發展,是否也可獲得今日的成就?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港府雖然口口聲聲支持科研,卻始終是葉公好龍,光說不做,時至今日,本港的科研支援仍是嚴重不足,科研投放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僅為百分之零點八,遠遠低於鄰近地區。可見港府根本沒為科學研究提供足夠的條件和合適的環境,高錕之所以要負笈海外,乃至在外國機構支持下發明光纖,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如果他留在香港,結果只能是白白浪費一位科學人才。

眾所周知,科研項目成本高昂,回報期長,並非一般私營企業可以負擔,一旦欠缺政府支援和扶持,一個地區的科研必然難成氣候。本港科研人員或是轉行,或是轉往其他國家發展,正是港府不重視科研的必然結果。

得人才者得天下。鄰近地區近年不斷擴大科研投入,就是為了吸引人才,培養人才。新加坡政府為了吸引科研企業落戶,甚至不惜為他們提供用地、稅務優惠等等,此消彼長下,新加坡的科研研究生數目比香港足足多出三、四倍。可笑的是,在此情況下,港府官員依然只懂得將「科研」二字掛在口邊,甚至侈談要發展創新科技產業,但卻毫無實際行動。

諷刺的是,高錕曾在中大任教多年,桃李滿門,對本港科技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卻從來沒有得到港府應有的重視與肯定,反是在高錕獲獎的消息傳出後,曾蔭權立即搶着出來恭賀,說「能有一位如此出類拔萃的人物,是香港的驕傲」云云。高官們平時冷待科研人員,只懂得在科研人員得獎後才出來大吹大擂,乘機往自己臉上貼金,到底他們心中的科研是怎樣的一回事,不言而喻。

科學研究離不開教育事業。港府將創新科技及教育產業一併列入未來重點發展的「六大產業」,無非還是假大空。正如不少論者指出,本港教育發展尚未成熟,教育政策混亂不堪,港府不重視培養人才,反而將教育視為一盤牟利的生意,可謂本末倒置。教育產業海市蜃樓,創新科技也就淪為一座空中樓閣,高官們想靠科技和教育產業來支撐本港的經濟發展,簡直是天方夜譚。

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肯定了中國人在科學方面的天分,也再次證明香港不是缺乏科研人才,而是缺乏培養科研人才的土壤和環境。高錕的成功,恰恰折射出港府的失敗和港人的無奈。香港要想培養出一個真真正正屬於自己的諾貝爾獎科學家,還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