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龍吟大地:誰阻礙走出韜光養晦?

中國前國務委員唐家璇上周在北京外交學院演講時表示,中國外交堅持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是正確的,而且要長期堅持下去。事實上,「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這一鄧小平制訂的中國外交大戰略,目前是被分裂為前後兩部分,一派強調「韜光養晦」,另一派強調「有所作為」。

唐家璇實際是前者,是「韜晦」派。唐家璇說,近些年,隨着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他常常聽到國內有人議論:我們還要不要堅持韜光養晦?國際上也有不少人士甚至認為中國不再是發展中國家,要求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承擔更大的責任。針對這種現狀,唐家璇說,要長期堅持韜光養晦。

這一派的代表人物,退位的還有中國外交學院前院長吳建民。北京政圈人士說,中國外交部的老人走了三十年「韜光養晦」,不是「韜晦」派才怪。現在在位的,溫家寶也是代表人物,世人看到他毫不猶豫拒絕奧巴馬中美做「G2」的提法。

高層顧忌強大民意

要求「有所作為」的,被稱為「作為」派,世人猜測軍方是主導力量。事實上,軍方的職能就是準備打仗,他們在對外事務和兩岸事務上持強硬立場並不奇怪。但是,給中國決策層最大壓力的不是軍方,中國的政體是「黨指揮槍」,政治局的決議決策軍方須無條件執行,中國愈來愈強大的民意則是中共高層不能不顧忌的。隨着資訊的不斷透明和通過互聯網的高速流通,中國愈來愈多民眾知道還有如此多的國家利益不能維護,他們輕則說高層「窩囊」,重則指「賣國」。而這種民意,實際上正在對中共高層施政造成壓力,而這種壓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在權力再分配之時往往有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在目前中共高層的在職層面,可以繼續說不做「G2」、不當頭,但在實際執行層面,則不敢再過多退讓。

唐家璇說,金融危機使中國迅速登上了世界舞台的核心位置,但中國總體上還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國際社會心態複雜,中國外交工作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切忌有任何脫離實際、浮躁自大的情緒。

受損利益如何補救

事實上,目前「韜晦」派和「作為」派的分歧,並不在於要不要「當頭」、是否「浮躁自大」之上,而是在於受損的利益如何補救的問題,突出的有中印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相爭的問題、中國與南海諸國有關領土和海洋權益的問題、中日的東海和釣魚島問題,還有大量的貿易摩擦的問題。在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之初,實際執行是除核心利益「能讓就讓」;後來形勢好轉,才加上「有所作為」。「作為」派認為「韜晦」派實際不作為,他們習慣了舊軌道,實際上不懂得如何有理有利有節地正常維護利益。

古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