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情:小氣候:產業化製造教育貧富懸殊

煲呔曾在施政報告提出的六項優勢產業之中,教育產業堪稱百年產業,投放資源期長而回報成效不易量度,可能沒有二、三十年的累積也難竟其功。煲呔曾已洗濕個頭,只有硬着頭皮幹下去,教育局決定再增撥三幅新界土地,供私人團體開辦私立大專院校,連同早前在市區的兩幅,政府已先後撥出五幅土地供私人興學。再下來,就要視乎吸引到哪些私人團體申辦。

一個有趣的趨勢,本港多間公營大學如港大、中大、科大、理大和浸大等,近年積極拓展內地辦學,對比政府鼓勵本港私人辦學,為何出現公營大學走出去、由私立大專院校承擔本港發展教育產業重任的奇特現象?

以常理衡量,公營大學經費來自公帑,就算本港教育以國際化為目標,可多招收來自內地和海外的非本地學生,但公營大學立足香港,應以培育本港學生為主,過度向內地傾斜,競相以私營方式在內地發展分校,是否本末倒置?「門兒八字開,沒錢莫進來」,對本港每年大批望公營大學之門興嘆的預科畢業生不公,不啻製造求學上的貧富懸殊。

對於政府推動私人興辦專上院校,外界不無質疑成效的聲音,本港多間公營大學近年榮登國際排名榜,正是多年來苦心經營建立的學術地位,政府打造教育產業,鞏固香港的教育樞紐地位,偏要捨正路而弗由,寄望私人辦學承擔大任。一間從無到有的私立專上院校要多少年才能建成?又要經歷多少年才累積崇高的學術地位,成為吸引各國優秀學子投考的知名國際級大學?可能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吸引一些國際知名學府來港開辦分校,可是看看撥出的土地面積,卻令人想起那些在歐美各國氾濫成風的單幢式「大學」,只需學生交足昂貴學費,「學位」便到手,到時香港的所謂教育產業、區域教育樞紐,不過是一盤追求利潤的教育生意,文憑證書變成商品。

除了鼓勵民辦私立專上院校,政府早前也撥出四幅土地,分配予四個辦學團體興建國際學校,雖說這是解決本港跨國企業人員子女的教育需求,但多年來,本地不同背景的國際學校大量招收港生,名人、高官以至不少中產家庭安排子女入讀國際學校蔚然成風,政府扶助國際學校發展,隨時分化本港的中小學教育模式,同樣在製造教育上的貧富懸殊。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