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隧道年年加價 港府碌碌無為

隧道收費年年加,升斗市民嘆奈何。大老山隧道繼去年底大幅加價後,再次申請加價,各類車輛收費將劃一上調一元,平均加幅達百分之五點九。隧道公司高層表示,加價是考慮到隧道累積多年虧損,近年才有一億元的盈利,回報率遠低於預期。

隧道公司的加價理由似是而非,問題是公共事業帶頭加價,勢必引發骨牌效應,進一步掀起加風。須知在金融海嘯影響下,大部分市民收入驟減,平時「慳得一蚊得一蚊」,隧道費等交通開支卻慳無可慳,隧道公司不斷提出加價,無異於落井下石。再說,一旦大老山隧道獲准加價,勢必令其他隧道、公共交通工具等跟風,繼而掀起另一輪加價潮,進一步加重市民負擔。

其實,隧道公司業績之所以欠佳,最主要的原因不在收費高低,而是車流量失衡所致。去年底加價後,大老山隧道的車流量跌至每日約五萬架次,假如今次加價獲批,私家車收費加至十五元,對比獅子山隧道的八元收費,差距愈來愈大,勢必導致愈來愈多駕駛者轉用獅隧,令大隧營運深陷「加價、車流減少、再加價、車流再減少」的惡性循環,隧道公司因加得減,得不償失,而市民的負擔卻愈來愈重。

事實證明,本港隧道沿襲過去的「建造、營運、移交」的BOT模式,衍生多種流弊,帶來許多問題,早已不合時宜。就以三條過海隧道為例,由政府擁有的紅隧長期擁擠不堪,而私營的東隧及西隧卻車流稀落。可見私隧收費不斷上調,不但加重市民負擔,亦造成車流失衡、交通混亂的頑疾,因此導致的社會成本及經濟損失無法估量。

針對這種市民、政府及隧道公司三輸的窘局,輿論多年來已提出不少建議,例如由政府增建隧道,或將政府擁有的隧道免費開放,迫使隧道公司調低收費;也有人認為,政府只須以贖買方式提前結束專營權,既可一勞永逸解決隧道加價問題,又可減輕市民的交通負擔,更可為政府提供一項長期而穩定的財政收入。只可惜,雖然當局聲稱將盡快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但至今依然沒有任何實際措施。政府無能,隧道公司予取予求,加價問題周而復始,社會爭拗沒完沒了,令人不勝其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私營企業手上購回隧道經營權,或以增建隧道解決問題,其他國家及地區已有許多成功的例子可援。就以一河之隔的深圳為例,當年也曾因為梧桐山隧道的收費問題引起交通阻塞,深圳市政府雙管齊下,先與有關公司積極進行談判,談判失敗後,便毅然斥巨資興建東部第二通道,結果不到兩年,交通問題迎刃而解。由此可見,港府坐視私隧加價而一籌莫展,實不為也,非不能也。

令人憂慮的是,如今金融海嘯餘波未了,經濟復甦似有還無,市面上卻已掀起陣陣加風。學費加、車費加、油價加,天星小輪加價,房委會停車場加租,此外,擺在運輸署案頭的,還有四十條專線小巴的加價申請。在高官們的復甦高調中,大部分市民的收入迄無任何改善,卻要承受經濟低迷和一片加風的雙重打擊,情何以堪。尤其是面對即將來臨的通脹周期,政府對民生苦況視而不理,任由隧道公司年年加價而無動於衷,可見他們口中的「以民為本」,終究只是一句騙人的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