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結伴成長」教辨識精神病

【本報訊】慈樂邨三屍命案再度惹起社會關注政府投放在精神病患者的資源是否足夠及適切,有志願機構三年前推出全港首個精神病康復者的青少年家屬支援計劃,主要服務對象是精神病康復者六至十八歲的家人。該計劃的社工指,年輕家屬求助前,均察覺不到家人患病或精神病復發,若學懂辨識精神病病徵及應變危機,可防止更多倫常慘劇發生,長遠而言,亦希望此類計劃能獲得政府長期資助,令營運更穩定及進一步擴展服務範圍。

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早於八十年代便成立精神病康復者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發現部分精神病康復者情緒不穩時,有機會精神病復發入院,屆時病人的年輕子女將缺乏親人照顧,故該中心於○六年以全港先導形式推行「結伴成長計劃」,透過教育小組、短期個案輔導及朋輩活動等,針對輔導精神病患者的六至十八歲年輕家屬辨別精神病病徵,並協助有關人士淡忘傷痛經歷。

「紅綠燈」辨別危機程度

負責該計劃的前線社工周影雪綜合家訪經驗發現,病人的年輕家屬對精神病病徵認知非常不足,曾有個案是女病人常懷疑自己被鬼纏,她的年幼子女卻對母親患病毫不知情,誤以為母親只顧拜神而忽略他們。亦有個案是年輕子女不甘被病發的父母無辜責罵,遂與父母發生衝突,「佢哋唔知頂嘴會更刺激病人,唔識點去避免衝突,保護自己」。

有見及此,該計劃借用「紅綠燈」的方法,教導病患家庭的年輕家屬應變危機。「紅燈」指情況嚴重如病人企圖傷人或自我傷害時,應盡快報警;「黃燈」代表一旦受到無理責罵時切忌「頂嘴」,應盡快離開;「綠燈」代表雙方溝通時,應避免負面話題或抨擊。

正參加該計劃的女童X亦表示,父親是一名精神病康復者,自患病後與家人關係疏離,她更曾誤解「精神病人要去住青山」,不過她參加該計劃後,學懂了如何與父親溝通,與同路的朋輩分享,亦令她敢於打開心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