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烽火台:賣地不如建居屋

近期樓市猛升猛漲,已經升到大部分市民無法負擔的地步。曾蔭權昨日出來解答《施政報告》,便有不少市民提出「買樓難」的控訴,反映社會對此怨氣頗深。

源自殖民地時期的高地價政策,本港房屋政策長期陷於兩難局面。如果政府對樓價狂飆視而不理,則民眾無法安居樂業;假如政府出手太猛,則不但損及發展商利益,更可能令有樓一族淪為負資產。尤其是近期樓市出現「銷情暢旺,勾地無人問津」的扭曲現象,某程度上也反映發展商對後市的謹慎態度。在此情況下,政府惟恐擾亂市場,絕對不敢輕舉妄動,施政報告說「有需要時優化土地供應安排」,放出「政府將恢復定期賣地」的煙幕,也不過是出出口術而已。

愈來愈多迹象表明,本港樓市已分離為「豪宅」及「中下價樓」兩個截然不同的市場,而最為買樓感到頭痛的,是一眾「高不成、低不就」的年輕中產。政府要想解決普羅大眾的住屋難題,與其恢復賣地,不如順着樓市分離的大勢復建居屋,逐漸提高購買者的入息上限(順帶一提,現時居屋樓價動輒過百萬,但個人入息上限僅約一萬元,根本不切實際,小生認為此限應參考新加坡,提升到二至三萬元)。

如此一來,樓宇市場徹底一分為二,貴價樓續炒無妨,發展商可繼續賺錢,基層市民入住公屋,而中產則多了居屋的選擇,「投資樓」與「實用樓」並行不悖,即使將來泡沫爆破,也是投資市場的事,不會對社會造成太大影響。

林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