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高官歡唱曙光曲 誰聞民間疾苦聲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放諸今日香港,卻是:「富裕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貧窮的家庭各有各的貧窮。」有人要靠綜援過活、有人雖有工作卻三餐不繼……當中最可悲卻可敬的,就是那些自食其力的在職貧窮家庭。

為了深入了解貧窮家庭的苦況,本報記者採訪了一位單親在職母親。該位母親獨力撫養兩名兒子,每日胼手胝足,工作十多小時,下班後專程到深水埗購買廉價飯盒,晚上約十時才回到天水圍家中,與兒子以冷飯果腹。她無奈地告訴記者,在天水圍,人人都想脫貧,卻又無力改變現狀:「可以話係無明天。」

其實,這個單親家庭的狀況,還不算是最差的。本港低收入單親家庭已經超過二萬一千戶,而收入低於綜援水平的在職家庭總數更已超過十九萬戶,另外還有十六萬七千多戶無業家庭,如果以每戶三人作保守推算,生活在綜援水平或以下的市民便已超過一百萬人,對比高官們口中的「二十年來最好」,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荒謬的是,面對十九萬連綜援戶都不如的在職貧窮家庭,高官們竟然還在吹噓甚麼危機已經過去、隧道中已見到曙光,為了推卸責任,甚至不惜事先張揚,聲稱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不會繼續「派糖」。

是的,因為近期投資市場稍見回暖,股市及樓市確已回到金融海嘯前的水平,但受惠的只是佔社會極少數的投資者及外來炒家,基層收入並未隨之上升。正如有貧窮家庭詰問當局:「窮到連飯都無得食,股市升跌關我哋乜事?」

對於當局放風指會資助清貧學童上網,有貧窮家庭反駁道:「屋企連電腦都無,資助上網費有乜用?」單親母親則批評:「個仔由幼稚園到依家讀小學五年級,都未等到託兒服務。」她希望政府提供協助,讓單親家長可以安心出外工作。由此可見,即使當局派發一些小恩小惠,也無法照顧他們的真正需要,遑論幫助他們脫貧。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貧窮人口不斷增加,導致貧富懸殊日益惡化,時至今日,本港的堅尼系數已高達零點五三三,不但遠超零點四的警戒線,更是亞洲之冠。

有社會學者指出,九七年時,本港約有二十八萬人領取綜援,十年後急增至近五十萬人,他慨嘆「回歸以來多了二十二萬窮人」,對政府多年來未能改善貧窮問題感到失望,而在資產價格上升下,「遲啲可能出現通脹,基層生活會仲艱辛」。

回歸以來,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意味甚麼,已經不言而喻。其實,絕大部分領取綜援的市民都是迫於無奈,只因政府無力推動經濟轉型,基層職位不斷流失,才令他們的就業希望化為泡影。有綜援家庭主婦坦言,丈夫長期做散工,但今年農曆新年後一直沒工開,惟靠親友接濟度日:「如果唔係到最壞時候,我唔會行呢一步。」

清朝鄭板橋有詩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如今民間疾苦之聲此起彼落,難道高官們不能放下身段,認真傾聽平民百姓的聲音?難道高官們不能腳踏實地,為平民百姓做點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