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緊貿小門未開 皆因港府太懶

粵港合作蝸行牛步,連中央官員也看不過眼。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昨日在港出席CEPA(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宣講會時指出,由於宣傳不足,已實施六年的CEPA未全面發揮應有效能,沒有體現協議的原本含意,加上內地部分行業審批程序複雜,兩地規管制度不一,導致香港專業人士北上執業的進度緩慢。

姜增偉的話一矢中的,不但點出CEPA成效不彰的關鍵所在,也揭露出港府落實措施不力的現實。內地部分行業審批程序複雜、兩地規管制度不一,本乃意料中事,只要港府做好橋樑角色,多些了解業界所需,多些與內地當局溝通,並盡量提供協助,這些問題並非無法解決。

可惜多年來,人們只見港府高官一味守株待兔等運到,從來都是說多過做。對此,本港業界早有怨言,有會計界人士反映,雖然內地開放本港業者北上執業,但有業者在符合資格下不獲地方政府發出執業牌照。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也不得不承認,CEPA落實方面仍存在「小門未開」的問題。

所謂的「小門未開」,已是一個老問題了,本港高官亦已多次提出,卻不知問題正正出在他們自己身上。中央政府推出CEPA 等等挺港協議,就好比將一把金鑰匙交到港府手裏,這把鑰匙能否打開進入內地的寶庫,那是港府的事了,如果港府甚麼事都不做,一味拿着金鑰匙沾沾自喜,再多的優惠政策也是白搭。

港府不斷埋怨「小門未開」,卻從來不見他們主動去開門。正如會計界人士投訴,在合資格下仍不獲地方政府發牌,最後發現當局竟仍以為香港會計師須擁有內地執業經驗才可發牌,對此,港府有主動與內地溝通嗎?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港府不求諸己,只求諸人,又怎能怨人家「小門未開」呢?

事實上,正正是因為港府無所作為,CEPA協議推出六年,實際成效一直差強人意,甚至被譏為「雷聲大、雨點小」、「形同雞肋」。難為曾蔭權還一再強調,由○四年至○八年間,CEPA及個人遊計劃為本港創造了四萬三千個職位,其中單計個人遊計劃下的訪港旅客,便已為香港帶來累積超過港幣五百八十億元額外消費云云。

明眼人一看便知,曾蔭權口中的五百八十億元額外消費,悉數來自個人遊,所謂的四萬多個職位,恐怕絕大部分也是來自旅遊業。港府移花接木,拿個人遊的數據粉飾CEPA,無非是自欺欺人。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隨着中國市場不斷向外開放,CEPA為香港帶來的優勢亦將逐漸消失,例如台灣正醞釀與內地簽訂與CEPA 相似甚至更優惠的ECFA協議。不難預見,在不久的將來,CEPA效用將不復存在,到時候便連雞肋也稱不上了。

內地多年前向香港開放CEPA,已讓香港先行一步,無奈港府不懂把握機遇、深化優勢,乃至面對其他地區後發先至的威脅,這是當局一手造成的惡果。

CEPA效益似有若無,發展機遇稍縱即逝,中央官員的批評,話雖說得婉轉,但不啻為港府敲響警鐘。如果港府再不覺醒、再不發奮的話,香港必向邊緣化的泥沼愈陷愈深,到時無論中央推出多少挺港措施、簽訂多少份CEPA,都已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