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咸豐年間建成武裝抗英大本營

【本報訊】達德公所建於清朝咸豐年間,迄今約一百六十年歷史,是逾百年前各路英雄共謀抗英戰略的大本營,公所內的英勇祠供奉當年抗英犧牲的一百四十七名英靈。達德公所為二進三間式的傳統建築,左為慰寂祠,右為英勇祠,中間為公所大廳,古物諮詢委員會於一九九八年將之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早於一八九九年,清廷將新界租予英國,同年三月二十八日,由屏山鄧族三十九條鄉村組成的「達德約」張貼「抗英揭貼」,包括錦田、元朗及十八鄉等鄉村的村民,集資購買軍火及訓練鄉勇抵抗英人入侵,而位於古屏山巿東北角的達德公所,古時簡稱為「約所」,正是達德約各村代表的議事會所,是武裝抗英的指揮中心。

不過,當年抗英行動迅即被英軍鎮壓,鄉勇傷亡慘重,港英政府其後封鎖消息,直至日本侵華期間,鄉民才能趁機集資重修達德公所,期間在關公像後方的牆內暗格發現一批抗英義士名單,遂刻石立碑並加「忠義留芳」刻印,以供奉抗英犧牲的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