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醫知健:思覺失調並非人格分裂

【本報訊】全球每一百人便有一人因腦部出現生理轉變,會出現較持久的思覺失調。港大醫學院一項調查發現,逾七成受訪巿民誤以為思覺失調是指人格分裂;七成六將患者標籤為帶危險性及難以估計;近九成人認為思覺失調病患康復者難以在見工時獲僱主聘用。有精神醫學系教授指,思覺失調只是不正常的精神狀態,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可康復,社會人士的誤解及歧視,會阻礙患者接受治療及融入社會,建議醫管局加強公眾教育。

港大精神醫學系在今年四月,以電話訪問了逾一千名市民,六成受訪者誤解思覺失調患者會叫囂及自言自語;五成三誤解患者會做出奇怪及討厭的表現;四成三人以為焦慮是思覺失調的主要徵狀。另外,七成二表示不會尊重患者的意見;六成三表示拒絕跟患者約會,結果反映公眾對患者的標籤效應嚴重。

港大精神醫學系教授陳友凱指出,思覺失調是一種精神狀態,源於腦部出現生理上的轉變,腦內一些負責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失去平衡,導致幻覺、妄想、思想或言語紊亂等徵狀,「不過用藥物係可以控制番失衡嘅物質,但最短都要接受一至兩年治療。」

受歧視難重投工作

陳友凱解釋,由於病患的影響,患者可能會有焦慮或憂鬱等問題,但這些都不是思覺失調的徵狀,「大部分患者都好似正常人咁生活,佢哋表現溫和,唔係成日做出奇怪嘅行為。患者唔主動講,旁人未必會發覺。」他補充,患者出現思覺失調前,會出現一些細微迹象,如性格上的轉變、工作或學習能力有所下降,及情緒有異樣等,提醒市民多留意及關心身邊親友。

他說,社會對思覺失調的誤解及對患者的歧視,不僅導致患者及家人諱疾忌醫,亦會影響患者的康復進度及效果,重投工作或學業都會遇到困難,「佢哋見工時會猶豫同唔同僱主講曾經係患者,唔講又好似呃人,講又見唔成份工,呢啲都係佢哋嘅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