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紀曉嵐鐵筆:行政會議何故籠裏反

在香江府衙的政制架構中,有一個行政會議,前身乃港英政府的行政局。香江回歸我天朝,一切制度不變,故有行政局更名行政會議,此如立法局更名立法會也。不過,由「局」而「會」,更名之後,其權威性大打折扣。「局」者像個「衙門」,有權有勢;「會」者就像個口水場合,無權無勢也。

港英時代的行政局有所謂「內閣」之稱,是一個決策機構,英夷從倫敦派來的港督,一手任命組建行政局。其組成者皆政府頂尖級高官及香江社會各方舉足輕重之人,有商業巨子,有銀行大班,更有英軍司令。行政局即是決策機構,要體現其權威性,必行「集體負責制」和「保密制」也,亦即行政局(會)作出的決策,所有成員必須無條件執行,其決策過程和發生的內部爭議必須保密;成員也不能以「個人身份」發表不同於集體決策之看法。行政局(會)的這些規矩和運作模式,乃古今中外所有決策機構共通做法。

不過,規定是規定,模式是模式,能否貫徹執行、能否良好運作是另一回事。這與政治大局及「人」的因素有很大關係。大局飄搖,人主懦弱,所有規定和模式即形同虛設,內亂頻生。時下香江府衙之行政會議,就是這樣一副衰微破敗景象也。在曾小子治下,行政會議基本無權威可言,「集體負責制」、「保密制」也成「扯淡」,似有實無。日前行政會議成員鄭耀棠公開宣稱不同意行政會議較早前作出的高級公僕減薪決定,這無疑摑了曾小子和香江府衙一記耳光,令正受困於公務員鬧薪潮的曾小子更加狼狽不堪。鄭耀棠此舉,實乃落井下石、火上澆油也。

香江政局隨時有變

類似鄭耀棠的舉動,這些年在行政會議成員中時有發生。例如劉江華、張炳良、劉遵義甚至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等,都在不同的政策議題上和府衙唱反調、和曾小子唱反調,完全當行政會議冇到,當「集體負責制」、「保密制」冇到。對此,曾小子和香江府衙一籌莫展,束手無策,不敢對違規者、作反者有任何處理,只得聽之任之、百家爭鳴也。

這些窩裏反的行政會議成員多有很強的政治背景,特別是與我朝廷頗有關係。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一是早對「港英舊臣」曾小子不滿,要「特登剃其眼眉」;二是嗅出香江政局隨時有變的氣味,此最令曾小子膽寒也。

柳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