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為買人債風險評估「出貓」

【專案組報道】投資市場再度活躍,今年第三隻零售人民幣債券亦在上周二公開發售。不過,受雷曼事件影響,銀行銷售投資產品前須替客戶進行風險評估,惟本報發現,風險評估原來可以一做再做,有投資者一日做兩次,藉此達到認購要求。投資專家表示,投資者將自己強行升級,最終要承受所有風險。

今年六月尾起,在銀行購買投資產品,市民要經非銷售人員做風險評估,再由銷售人員講解產品內容,全程需錄音。這個聲稱可保障投資者的銷售過程卻漏洞重重。

記者以顧客身份到元朗區一間銀行試買人民幣債券,並進行風險評估,屬於最低的第一級別,未能認購被該行評為第三級較高風險的人債。職員指,若記者改日再作評估並獲升級,便符合購買資格。其後,記者到另一銀行進行風險評估,雖被評為保守型,卻符合該行認購人債的資格。

所有投資風險須自己承受

一名銀行前線職員透露,曾有顧客一日內做兩次風險評估,首次屬最低級別,其後升至第二級,卻仍未合乎資格購買屬第三級的投資產品。兩日後,該顧客要求再做第三次評估,取得合格。該職員坦承,風險評估的結果不能作準,因為顧客進行多次評估後,會知道計分方法。

在投資公司任職高層的Alan(化名)亦指評估過程兒戲,他早前到銀行購買外幣掛鈎票據,風險評估被評為中級,仍不符合購買資格,兩日後他再做評估,由於已經知道答題方法,結果評估達標。

香港投資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投資者強行升級即代表提高承受風險程度,最終所有責任也要投資者承受。他促請金管局為投資產品作出客觀的風險評級。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若發現有銀行在同日或短期內替同一客戶做多次風險評估,局方會嚴肅處理。局方現與業界及證監會商討,研究簡化個別銷售程序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