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精神科服務不足害人

【本報訊】十八歲青年自小專注力失調及患過度活躍症,演變成患社交焦慮症,要自製炸彈發洩,精神科專家認為是社會的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指出,該名青年是本港精神科服務不足之下的受害者,因專注力失調和過度活躍症多在四至五歲時發病,若得不到適當醫治,病情便會如滾雪球般,長大後演變成反社會、甚至暴力人士,嚴格來說,該名青年是病人,並不是犯人,判入教導所及接受治療是恰當的。

李誠批評本港兒童精神科治療嚴重不足,學校有懷疑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個案,會轉介衞生署評估,再轉介至醫管局兒童精神科接受藥物和行為治療,但輪候時間動輒一至三年,「等到啲細路留晒班都未見到醫生」。隨年齡漸長,病情便會愈來愈嚴重,十餘歲時已可能養成濫藥及有暴力傾向。李誠認為,該青年雖然在十八歲才接受治療是比較遲,但亦有康復機會。

精神不集中 標籤壞學生

私人執業的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德誠指出,專注力失調的患者,年幼時是會非常百厭,上課精神不集中,在班房內跳來跳去,往往被標籤為壞學生,但責罰此類學生只會令他們行為問題惡化,長大後,有部分個案可能演變成社交焦慮症。若身邊缺乏朋友傾訴,「谷埋谷埋」便容易走向極端,做出類似放火或製炸彈等高危行為。他指患者可服用血清素治療社交焦慮症,並服用興奮劑等藥物,提升集中力和專注力。

另外,懲教署發言人指出,現時某些專為青少年而設的懲教所具備教導所功能,加上懲教署亦有精神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能為所員提供所需服務和心理輔導。

根據懲教署的官方網頁,歌連臣角懲教所便是一間教導所,對象為十四至二十一歲、被法庭判處接受六至三十六個月不定期教導所課程的男性犯人。

懲教署亦積極發展各項針對犯罪行為的持續計劃,包括為年輕罪犯而設的心理更生課程和家庭更生課程,同時,該署自○六年起引進「罪犯風險與更生需要評估及管理程序」,並制訂專門臨床措施,以評估暴力罪犯、性罪犯及年輕罪犯的再犯罪風險和更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