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魯迅投槍:康文署混帳與文學館

一百二十年前,一個美國人明恩溥寫了一本書《文明與陋習——典型的中國人》。其中有一段:「所有的民族都有一個共性:都希望盡可能久地隱瞞壞消息,實在隱瞞不了,放出壞消息也要通過間接的方式表達……我們曾受託將一封信轉交給離家很遠的某個中國人。信的大意是:他不在家時,妻子突然去世,鄰居見他家沒人看管了,就搬走了他家的東西。但是,他的這封信的信封上卻用大字寫着『平安家信』四字!」

類似的情況,如今發生在香港所謂特別行政區。壞消息:康文署遺失了二十一件孫中山文物,包括一九三六年宋慶齡簽名的孫中山相片、孫中山國葬紀念郵票、孫中山大本營特別出入證等等,頗為珍貴。但是,康文署「希望盡可能久地隱瞞壞消息」,隱瞞了多久?隱瞞了八年。

隱瞞八年有甚麼好處?好處是當年的負責官員——香港歷史博物館其中一位館長吳志華,現已晉升為康文署助理署長。如果不隱瞞,他能升官發財嗎?這個吳志華,負責籌建孫中山紀念館。換而言之,二十一件文物在吳志華主持下還未「入館」已不翼而飛。這事怎麼處理,且聽下回分解。

如今再談香港某些文人叫嚷要建立的文學館,如果建立起來,你以為是好事嗎?設若香港最了不起的文學家是王大麻子,他有不朽著作《特區金瓶梅》,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文學界一致推舉王大麻子最有資格,即第一位「入館」。這樣,他的相片、著作、用過的原子筆都要收藏並展出。但是,在最關鍵時刻,即文學館快要開幕之時,類似吳志華的官員突然發現王大麻子《特區金瓶梅》的手稿不見了,那是全球獨一無二的珍貴之物,沒有這部手稿,文學館將黯然失色;有了這部手稿,五洲四海的文學愛好者、花叢中人士都會爭相來港參觀。想一想,如果你是王大麻子,你會放心將手稿交到吳志華一類官員手中嗎?會放心「入館」收藏展出嗎?

文人排座次 相煎何太急

香港文人要想成名成家,就要個人奮鬥,不要集體、群體地去乞求港英餘孽。要學我魯迅,寫出好小說,就有人在浙江紹興建「魯迅紀念館」,一人獨大;學老舍也不錯,跳湖自殺了,陰魂不散,有人開「老舍茶館」。若香港建了文學館,你以為天下太平了嗎?到時像「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梁山好漢不會自相殘殺,文人就不同了,勢必「相煎何太急」爭排名。

周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