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醫療有券似無券 醫局救人變害人

港府以「關懷長者」為名推行長者醫療券,結果敬老不成反添亂。醫療券推出已超過半年,有團體做了一項調查,顯示在千多名受訪長者中,近八成從未用過醫療券,主要因為手續繁複及選擇少,令他們「醫不稱身」;九成三長者認為,醫療券資助金額不足,應該調高到一千至一千五百元;六成六認為應把適用範圍擴至公營醫療機構;四成四支持把受惠年齡降至六十五歲。

事實上,早在醫療券推出前,輿論已經紛紛指出對長者幫助不大。其一是醫療券的資助金額太低,每名七十歲或以上長者每年只能獲得二百五十元醫療券,七十歲以下長者更加無緣享受,根本無助改善長者醫療;其次是當局罔顧民情將醫療券「電子化」,導致推行三年內的行政費用高近七千萬元,但使用者沒有獲得便利,反感到無所適從,所以,醫療券還沒正式推出之前,已有不少遞交申請表的醫護人員宣布退出,推出三個月後,仍有二百名已登記的醫護人員從未使用系統。

可惜忠言逆耳,當局一意孤行,堅持以原方案推出醫療券,結果病人醫生齊聲叫煩,造成一場不必要的混亂。如今近八成長者從未使用醫療券,足證醫療券有券等於無券,淪為一場敬老騷。如果當局再不檢討方案,切實改善長者醫療,必然激起民眾更大不滿。

事實上,在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等醫療庸官的管理下,本港公共醫療亂象叢生,服務水準每況愈下,醫療券出現混亂還是小事,更離譜的是醫療事故頻生,救人變成害人。據醫管局公布的數字,單計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的半年間,公立醫院便已發生二十五宗嚴重醫療事故,造成十三人死亡。此外,去年下半年,公立醫院出現八百三十八宗藥物事故,平均每日超過四宗,最嚴重的一宗是向一名初生嬰兒注射較正常多七點六倍的嗎啡鎮靜劑,而且十五分鐘後才發現,需要送入深切治療部跟進,該名嬰兒甫出人世,險些已被送入枉死城。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市民在公立醫院做手術後,體內隨時多出一些「身外物」。最新一期《風險通報》揭露,公立醫院手術錯漏百出,不時將血管內擴張器、手術牽引器、導管嘴、餵食胃喉等醫療用具遺留病人體內。其中一名病人切除盆骨腫塊後,腹部竟多了一條八吋長的金屬牽引器,需要多捱一刀取出。

其實,無論是形同虛設的長者醫療券還是不絕如縷的醫療事故,皆是醫療當局混帳管理下的必然產物。有醫生一語道破:「醫管局近年流失太多資深及有經驗的醫護人員,令手術室人手經常轉變,增加人為出錯風險!」高層人員不斷增加,前線人手不斷流失,令醫管局成為一隻頭重腳輕的怪物,其禍所及,就連一個小小的手術也做不好,遑論提升全港長者的醫療水平。

令人不齒的是,當局無視醫療系統腐敗不堪,反而極力推銷所謂的「醫療融資」,企圖以民膏民脂養肥更多醫療庸官。在社會輿論的一致反對下,周一嶽早前以「集中精力對抗豬流感」為下台階,宣告「延遲」醫療融資諮詢,但奇怪的是,他竟然乘機偷懶,將亟需進行的醫療架構改革也一併擱置。

事實一再證明,本港公共醫療百孔千瘡,病入膏肓,再不進行整頓、改革,神仙也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