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六大產業事未成 恐賠土地又折兵

經機會最後一次會議就所謂六大優勢產業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提供土地發展私立大學及私營醫院,以及為文化及創意產業提供可用的樓面及土地等,被批評不切實際。不過,曾蔭權昨日卻表示,行政會議贊成上述建議,認同政府提供土地資源,為新產業「拆牆鬆綁」。

政府為某些行業提供政策或土地優惠,以求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表面上沒有問題,過去也有先例可援,但眾所周知,香港地少人多,土地買少見少,賣地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港府為「六大產業」提供土地,等於以公共資源資助私營企業,處理不當,隨時引來官商勾結的質疑。以私營醫院為例,此類醫院多以牟利為目的,只服務一小撮富裕階層,若政府為私營醫院無償提供土地,豈不等於拿普羅大眾的錢來津貼富裕階層?

再說,政府以土地資源扶助新產業,其中分寸如何拿捏,也是一個大問題。當局批出土地時,必須以社會利益為重,配合高透明度的制度,讓土地資源落到最有發展潛力的行業,確保帶動整體經濟發展,讓民眾共享好處。此外,政府應在提供土地優惠時加入一些附帶條款,例如要求私家醫院提供某一比例的廉價服務,服務低下階層市民,以示土地並非無償送贈。然而,對於政府能否準確把握分寸,恰當平衡投資者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避免官商勾結的嫌疑,人們不無疑慮。

本來,只要處理得當,以土地資源扶助新產業發展並非壞事。以新加坡為例,其建國之初百廢待興,新加坡政府在六十年代大力發展工業,不但為外來企業提供土地優惠,更有大量稅務優惠配合。其後幾十年,新加坡的產業重心由工業轉向金融、服務等,及至新世紀的高新科技產業,新加坡政府亦常以土地優惠吸引相關企業進駐。

新加坡為外來企業提供土地優惠,其成功關鍵在於政府大公無私、高瞻遠矚,令國民生產總值由一九六五年的二十一億新元激增至九十年代的逾千億新元,因為此舉達致全民共富,所以獲得民眾廣泛的認同及支持。

問題是,香港政府的執政能力,與新加坡有天淵之別。事實上,當局提出的「六大產業」,並非甚麼新鮮事物,早在董建華時代,港府已提出中藥港、科技港等一大堆宏願,後來卻全部無疾而終。最經典莫過於數碼港項目,本擬發展數碼科技,最後竟成為徹頭徹尾的地產項目,產業轉型不成,反而招來官商勾結的質疑。

更甚的是,港府提出的「六大產業」,其實沒有多少優勢可言。例如本港醫療系統百病叢生,醫療事故不絕如縷,而港府卻聲稱要發展醫療產業;本港科研投入長期不足,文化一向不受重視,而港府竟聲稱以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其他諸如教育、檢測認證、環保等產業,更是不提也罷。

在此情況下,人們不得不擔心所謂的「六大產業」,終會淪為過去「高大空」的翻版,而港府提供的土地優惠,則會淪為私營企業的大餐,隨時賠了夫人又折兵。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做點實事。我們早已指出,經機會只是一個吹水會,經機會提出的建議,無非是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面對當前的嚴峻形勢,港府應該摒棄虛浮作風,腳踏實地,推出一些振興經濟的具體措施,否則,口號叫得再響,牛皮吹得再大,終究是欺人之談。

直擊人類豬流感最新疫情
詳情瀏覽on.cc《奪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