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醫知健:勿將皮脂腺痣誤作「飯疣」

剛出生寶寶的面上,長有帶深棕色的小肉粒,家長或誤以為俗稱「飯疣」的皮膚疣,但有機會是皮脂腺痣(Sebaceous Nevus),多見於頭皮、面部或頸項等位置,屬於先天性的良性腫瘤。皮脂腺痣不會增多擴闊,只會隨着孩子的發育成長而按比例增大,卻有機會由原來平滑的表面,逐漸變成魚鱗狀似的出現皮屑脫落。此外,皮脂腺痣也會造成皮膚發炎,產生痕癢或其他損傷,但皮脂腺痣對健康的最大威脅,是它會於十數年後發展成基底層細胞癌,三成皮脂腺痣患者會於青春期完結後患上皮膚癌,故此皮脂腺痣必須徹低處理,以杜絕後患。

然而,不少家長誤把皮脂腺痣視為一般皮膚疣,嘗試透過塗抹治療皮膚疣的藥膏藥水,或是安排激光手術等處理肉粒,但這些方法只能撫平肉粒,卻不能清除皮膚底層的病變細胞,只有透過手術才能根治皮脂腺痣。如果皮脂腺痣細小,完成切除手術後傷口可以自動修復,倘皮脂腺痣所覆蓋的範圍較廣,便需要再進行植皮手術,從身體其他地方選取適合的皮膚補上,或在皮下暫時放入水袋,促進皮膚增生,以修補缺口。一般來說,年幼孩子接受植皮手術後,只要傷口愈合情況理想,從外觀上並不容易把移植皮膚跟原來的皮膚分別出來。至於何時動手術則視乎各種因素,例如孩子切除皮脂腺痣後是否適合再進行植皮手術,及皮脂腺痣對孩子的社交影響等,所以大多建議孩子於入學前接受手術。

當孩子尚未接受手術時,應緊密觀察孩子皮脂腺痣的變化,倘若出現不尋常的生長、出血或損傷等,需要尋求醫生意見。

整形外科專科吳偉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