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05月25日(一)
買新電腦、新屏幕之前,最好先停一停、諗一諗。周末的電腦商舖集中地深水埗人流如鯽,爭相選購新型號的電子產品,由於新產品的功能愈來愈多,價錢愈賣愈平,不停更換已成為不少市民的習慣,但當中有多少人會考慮到,舊電子產品不當棄置,會對環保和人類構成多嚴重的影響?
由於處理電子廢料成本甚高,不少先進國家將之賣到第三世界國家,惜當地人因為缺乏知識,以火燒或酸洗方式來處理電子廢物,結果釋出有害物質污染地下水源,民眾飲用後患有腎病,而焚燒釋出的有毒氣體除了導致空氣污染外,亦令民眾出現呼吸道疾病,甚至死亡。現時,香港亦有部分廢棄電子產品運到第三世界國家處理,棄置量愈多,對地球的破壞便愈嚴重。
環保署為推廣回收和正確處理電子產品及電器,○三年推出回收計劃,透過業界和志願團體回收棄置電腦和配件,去年共回收五萬九千多件,只佔政府估計每年一百二十萬件電腦廢料的總數不到百分之五,成效甚低。
署方沒訂回收數量目標
去年三月,署方又推出「流動回收車」收集舊電腦及電器,將可翻新的電腦透過慈善團體轉贈有需要人士,不能翻新的則交由指定回收商拆件,減少污染。計劃實施一年只收集到一千四百多部舊電腦和二千七百多件舊電器,數字令人失望。記者向環保署查詢該計劃的目標時,署方卻指計劃是要提供多種回收途徑及宣傳教育,因而沒有訂下回收數量的目標。
流動回收車成效差劣的主因是全港只有一部,每星期只在周六、日巡迴各區,每個地點半年才到一次。記者上周末發現流動回收車停泊在觀塘遊樂場旁,該處位置僻靜,隱身於球場一角,近半小時亦未見一途人經過,而回收車上空空如也。
「環保署辦回收車只係門面工夫!」地球之友高級環保事務主任區詠芷批評,環保回收車安排不當,既無法達到回收效果,亦白白浪費資源。她指出,歐洲和內地已立法實行生產者責任制,但港府卻將立法工作一拖再拖,遲遲未能完成。
政府於○五年《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中承諾,一年後向立法會提交《產品環保責任條例》,以訂立附屬規例方式對膠袋、電器和輪胎等六類貨品進行規管。不過,政府到○七年底才向立會提交條例,足足遲了一年有多,直至去年才通過膠袋環保徵費。至於電器及電子產品,曾蔭權在去年十月施政報告中只再次「承諾」,會積極研究立法,但環保署發言人卻指今年底才會公開諮詢。離立法之日,更是遙遙無期。
「唔止失望咁簡單,直頭係心死。我哋推動咗十年,但政府唔肯做都冇辦法。」前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蔡素玉表示,離開了議會已八個月,但政府對立法工作仍以龜速進行,令人失望。對於有指因商界壓力,因而令政府拖慢工作,蔡卻不表認同:「政府要做,商界點都要合作,何況呢樣嘢又唔係洪水猛獸,要用嘅錢唔多,又可以改善企業形象,相信商界都會配合。」
電腦業界自資處理回收
曾任香港電腦商會創會會長、電器及電子設備回收協會會長張耀成表示,業界已自資推出廢物處理計劃來回收舊電腦,收入足以抵銷成本,但他認為政府未必一定要立法才能解決問題,「業界支持規管唔願承擔嘅責任業者,但如果樣樣要立法、要強制去做,只會增加行政開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