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青少年認為仍要為生活工作的長者不懂得規劃人生,不知道他們根本無從規劃。

長者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當年生活艱難,只有少數人能夠讀書。有些長者年輕時由內地來港,也許是文盲,適逢香港工業蓬勃發展,年輕人可在電子廠、假髮廠、製衣廠和紗廠等工廠工作,主婦還可在家穿膠花幫補家計。

工人賺錢有限,因為低技術勞工最易被取代。他們無錢買樓和投資,只有錢看電影、逛工展會或去廟街聽歌食飯。外遊是奢侈的,當年去泰國5天都叫遊埠,要在啟德機場拍照留念。

上世紀70、80年代是工人的黃金歲月,他們讀書少,總想子女多讀書,只好不斷加班賺錢,卻沒有時間和能力顧及子女學業,他們的孩子未必喜歡讀書,長大後打工,賺錢有限。90年代工廠北移,技術再好的工人都告失業,只好轉做清潔或洗碗。廠長也無廠可管,或轉做保安員。

他們並非不努力,只是追不上時代步伐,年紀漸大,轉型困難,驀然發現半生所學的技能已經無用。

他們踏入退休年齡,但沒有退休保障,要是子女都自顧不暇的話,就只能自力更生,變成年輕人眼中不懂得規劃人生的失敗者─誰願認真理解這些一輩子也在默默耕耘的失敗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