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昨日話題,戰國時代的藩主伊達政宗之孫光宗死後,近身家臣全都隨他殉死;這種中文稱為殉葬的文化,直至江戶時代才廢止。伊達光宗在1645年以19歲之齡病逝,近身家臣按傳統殉死;不認識殉死規矩的人也許以為因為光宗死得太年輕,家臣須負上看管主公不力責任,實情是即使光宗活到老死於自然,家臣也要自盡,不管主公或少主活到多少歲,他一死,家臣也要死。

昔日日本是個武士之國,主公一旦戰死,家臣為顯忠誠,亦須殉死,自殺的手法是切腹;隨同主公戰死而切腹,日語叫「追腹」。德川家康平定天下,建立江戶幕府之後,再沒有出現戰國時代那麼頻繁的戰役,主公戰死的機會不高,殉死的傳統因而改變,主公或少主即使不是戰死而是病死,家臣也要「追腹」。

日本歷史上並非所有家臣都隨同主公殉死,一些有才能的家臣寧願蒙上不忠誠的惡評,也選擇保存性命效忠其他藩主;亦有些情況是藩主臨終前向家臣託孤,要求輔助少主,家臣自然不需殉死隨主公走黃泉路。到了1665年,那時是江戶時代,由德川家綱擔任江戶幕府第四代大將軍,儒家文化已融入武士道,當年頒令禁止殉死這種不人道的傳統。如果伊達光宗多活20年,殉死廢止,他的一眾家臣也可保得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