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日的工作、倒模的生活方式,或許是不少人當下寫照,亦曾是紐約當紅街畫藝術家Bradley Theodore所經歷過的生活。然而,對顏色具敏銳觸覺的他憑着多幅街頭油畫創作,在社交媒體上備受關注,甚至獲邀為不同品牌畫上標誌性的畫像。隨後索性當起全職街頭藝術家,畫心中所愛,讓自己有如筆下的角色般,忠於自己性格和精神活一次,與靈魂相認。

Bradley Theodore較早前獲日本餐廳Momotaro邀請,即席繪畫油畫作品。

此作品是參考了日本武士的盔甲,讓角色站於象徵日本的紅日前方。而繪畫時,Theodore特別留意上下身的比例和平衡,方能達致剛柔並重的效果。

銅鑼灣鬧市現設有以Bradley Theodore最著名的Anna & Karl畫像為大型櫥窗裝置,讓香港人可以近距離觀賞他的作品!Theodore表示有次在巴黎一個派對遇見Karl Lagerfeld,當下已想把他繪畫出來。誰知第二日和Anna Wintour擦身而過,腦海立即閃起他倆碰面的畫面,於是促成這幅作品的誕生。

參照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的作品《The Last Supper》是Theodore最為滿意的作品之一。他指出要在有限的位置畫出耶穌和十二門徒,加入個人特色的同時又要忠於原著,難度相當高!

Bradley Theodore眼見身邊人活像機械般庸庸碌碌地工作,促使他以骨骼為主幹,塗上鮮艷色彩,務求將「人」的靈魂(Spirit)重塑出來!

Bradley Theodore另一滿意之作是Coco Chanel的畫像。他認為這位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女性時裝設計師本身就代表着一個夢想。能夠成功將她填滿繽紛色彩並使畫作營造出和諧感覺,自己也感到驚喜。

高貴神秘的《蒙娜麗莎》畫像大家見得多,但對Bradley Theodore畫的版本又覺得如何?這張選用橙黃色作背景的蒙娜麗莎,與原作一樣,盡顯「貴氣」。

去年九月,Bradley Theodore於紐約蘇豪區,運用精幻色彩畫上Marc Jacobs和他所飼養的狗隻。

喚醒觀眾發掘自己

瀏覽Bradley Theodore的社交網站,盡見其作品多是以鮮明色澤勾畫出人形骨骼輪廓,當中不乏大眾熟悉的知名人士:Anna Wintour 、Karl Lagerfeld、Coco Chanel、Kate Moss等。有人認為Bradley Theodore的畫作是要將人的內在靈魂彰顯出來。Theodore對這評論直認不諱。「我確信上帝創造我們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寄居肉體的靈魂本應是祂賜予給我們來感受這個世界,奈何現今都市人卻失去方向、像迷失了自己般。於是我使用骨骼(Skeleton)作主幹,並以鮮艷色彩將『人』的靈魂(Spirit)重塑出來,藉以喚醒觀眾不妨發掘真實的自己。」

告別乏味的生活

Theodore之所以希望透過作品讓大眾尋回自己,與他自身的經歷不無關係。在土耳其出生的他,小時候已跟隨家人到美國定居、入學。讀書時修讀電腦繪圖,畢業後順理成章地於一間設計公司擔任數碼創作顧問長達7年之久。不過在這7年間,同事們過分認真的工作態度、死板的公司制度令他抖不過氣。「感覺就如機械人一樣,失去了自身性格(People feel like robot, losing own personality)。」於是,由2001年始閒時就走落紐約街頭即興繪畫,放鬆自己之餘,亦為這乏味的世界填補繽紛色彩。「起初我以噴畫模式(Spray Painting)創作,及後覺得既然不希望這世界千篇一律,為何自己的創作模式卻要與別人類同?因此我改用油畫方式(Painting),一來不易被別人臨摹,二來又可以有自己的風格。」

作品布滿蘇豪區

若說美國的工作文化促使 Theodore走上創作之路,那當地的次文化(Sub-culture)則啟發他的創作思維。「紐約作為時尚之都,在那裏,時裝可謂一種藝術,讓穿着者成為藝術家,於街頭傳達屬於自己的訊息。而我偏愛將這種時尚身份(Identity)用顏料表達,以致每一個都可以是充滿魅力和個性的靈魂。」結果,他的街畫布滿紐約蘇豪區,使他於藝術界備受關注。在2012年,甚至辭去全職工作,正式投入藝術創作。在眾多作品當中,Theodore最喜歡是《The Last Supper》和《Coco Chanel》。前者將耶穌和十二門徒以自己風格重新繪畫,難度甚高;後者則成功把時裝教母Coco Chanel填上鮮艷色彩,仍能散發出一種柔和感覺。「她(Coco Chanel)的品牌、故事彷彿就像一場夢,給予人無限想像空間。但願我的作品亦都可以讓觀眾走出框架,尋找屬於自己的路。」

文:Zita 攝:Man、Fanny、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