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站瘋傳一篇學生新解李白《靜夜思》文章,謂我們熟悉的「床前明月光」不是我們原本所理解,而是李白嫖妓的矛盾心理,因為明月是妓女,李白在床前看到明月這位妓女脫光光,覺得她的皮膚跟地上的霜一樣白,當他抬頭看着眼前妓女,低頭卻忍不住思念故鄉的妻子云云……

因為名作家張大春的一句讚好,就讓文章成功鍍金,更成為了標題上吸睛的開山刀,光環加身,無往不利,網民也就大力按讚,奉為潮文……

像這類故意曲解經典的文章,初看自然會像張大春那樣驚為天人,按讚轉發,覺得妙不可言。可是久而久之,卻漸漸發現其實這類奇葩式文章都像同一個模子印出來似的,刻意曲解,挑戰權威,販賣不乏市井妙趣的歪理,愈看愈覺得虛假,甚至忍不住想,究竟是真的有這位學生存在,還是由別人在考卷上P圖,自行填上吸睛答案?跟欠缺幽默感無關,我也不反對戲謔顛覆,更認為好的惡搞能夠讓經典更普世更入屋更容易讓新一代留下深刻印象。可是像這種撕裂傳統之餘又不無堆砌做作意味的《靜夜思》,除了博得人們乾笑幾聲,還有甚麼意義?這篇文章真的好到值得我們奉為神作嗎?我真的很有保留。不難想像,這次李白召妓版《靜夜思》偷雞成功,不久將來該會有續集,搞不好更成了《羅生門》,從李白詩作中抽取另外兩篇組成召妓三部曲,又或者輪到杜甫、蘇東坡或者唐伯虎不幸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