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指瞄準世界著名景點、裸體跳起自拍、以一億粒陶瓷葵花籽鋪滿美術館,種種行為,都是內地藝術家艾未未的大膽構思,其作品除了反映出對人民權益的想法,亦探討了各種社會問題和狀態。經歷了幾許風波後,艾未未再次投入藝術創作,最近更舉辦了首個香港展覽,帶來17個以花梨木製作的木質球,隱喻傳統文化的消失,亦具探索模糊和異常狀態的意味。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舉辦艾未未首個香港個展「艾未未:木質球」,帶來17個以花梨木製作的「木質球」。

16個採用空心設計的小球於2011年製作,直徑為68厘米,木紋和顏色的不同令每一個木球也獨一無二。

「木質球」的拼合沒有使用膠水等接合工具,只以明清時代的傳統榫卯結構拼合,異常堅固。

大球於2007年製作,直徑為130厘米,採用透光設計。

艾未未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重要藝術館中頻頻出現,但香港卻從沒有舉辦過其個人展覽。來自北京的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最近在香港開設全新藝術空間,更以艾未未的首個香港個展「艾未未:木質球」作為開幕展覽。「木質球」來自藝術家以花梨、不銹鋼和銅等不同材質製作的《Divina Proportione》系列,而是次展覽則展出了系列中17個以花梨木製作的「木質球」,其中16個小球於2011年製作,直徑為68厘米,而大球則於2007年製作,直徑為130厘米,每個球體均由12個五邊形平面和20個六邊形平面組成。

放大貓玩具

策展人崔燦燦透露,「木質球」的創作靈感來自艾未未工作室中的一件貓玩具,他以花梨木把玩具放大,配合明、清時代傳統家具的製作技巧,利用精準的榫卯結構拼接木塊製作,體現中國的傳統工藝技巧。

崔燦燦剖析:「一直以來,艾未未擅於轉化中國傳統建築及家具的制式,以錯置及拼組的方法製作『大而無當』的藝術品,如以明清建築中的家具、門、窗和樑拼合而成的《桌與樑》、把家具切割重組的《碎片》和以大量木塊拼成的《中國地圖》等,藉此隱喻中國傳統文化的消失和變形,每一件均具有寓意和思考空間。」

崔燦燦表示,在重組木塊的過程中,「木質球」的屬性和意義變得模糊和異常,表現了一種轉瞬即逝和不確定的感覺,在理智中見不安,這個狀態與香港的現況不謀而合,是對香港觀眾的一種啟示。值得一提的是,藝術空間更展出了一張2008年,艾未未被捕時在電梯中的自拍照片,令經由電梯進入畫廊的觀眾有更多思考空間。

「艾未未:木質球」

日期:即日至11月15日

地址:中環安蘭街18號19樓

查詢:2682 8289

艾未未經典作品

《中國地圖》以被清拆的清朝廟宇的鐵力木拼合而成,外形參照中國全境地圖,透過形態的改變,隱喻中國傳統文化的逐漸消失及變形。

《永久自行車》是由1,200輛上海永久單車拼合而成的裝置作品。永久牌單車曾遍布全中國,但現已被汽車取代,成為了集體回憶,消失的單車與「永久」形成對比。

近年創作的《葵花籽》,在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以一億粒陶瓷葵花籽鋪成深10厘米的葵花籽海,所有葵花籽均在出產貢品瓷器知名的景德鎮製作,經過30多個製作工序,以攝氏1,300度高溫燒製而成,展現了景德鎮的傳統工藝技術。最初,艾未未希望參觀者能在葵花籽海中把玩,但後來發現釉料含鉛對人體有害,於是只准遠觀,失去了互動的原意。

文:Oscar 

攝:Chun(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