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因父母都在上海出世,所以他倆偶爾會說上海話,而我亦略懂一二。記得小時候,最常把一句上海話掛在口邊,就是「切年糕」,即吃年糕,因上海話「吃」的讀音為「切」。一般人過年才吃年糕,但爸媽為解思鄉之情,一個月總會吃幾次年糕。而在眾多煮法中,我獨愛乾身帶鑊氣的炒年糕,但姐姐和媽媽則喜歡濕漉漉的湯年糕,說比較健康咁話。

上海炒年糕採用江南年糕,外形呈白色、味淡,由粳米跟糯米混合而成。跟以香辣見稱的韓式辣炒年糕不同,上海炒年糕保留上海菜濃油赤醬的特色,會以醬油、沙糖、老抽等醬料炒出香濃醬油風味,相當惹味,常配以大白菜、豬肉絲、冬菇絲等其他配料,加上年糕切成薄片的煙韌軟糯口感,嚼勁十足,對我而言,更是兒時回憶。記得以前常伴着媽媽炒年糕,見她會倒入浸泡過冬菇的水同炒,如此可令成品味道更香。另外,雖然名字叫炒年糕,但過程中湯水是不少得的,不然年糕會很容易黐鑊變燶,所以如何將年糕在湯水中拌炒而不失鑊氣,以及蓋上鑊蓋燜煮至收汁的時間,都需控制準繩,少點經驗都不行。

而講到年糕的起源,相傳年糕源自春秋戰國時代,吳國忠臣伍子胥在臨終前預計到國家將有衰亡的一日,囑咐隨從在城鎮糧盡之時,到象門挖地三呎,可找到以江米粉蒸製後壓製成的「城磚」。此後有如城磚的江米年糕便代代相傳,演變成南北年糕、橙紅色的廣東年糕,甚至日本的鏡餅、台灣的黏糕和韓國的打糕等等。

文:F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