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在香港上映的電影《日本最長的一天》改編自半藤一利的同名書籍,半藤與已故文學家夏目漱石有親戚關係。

印在舊一千日圓鈔票上的肖像,就是夏目漱石,半藤一利的太太,是夏目漱石的外孫女。半藤在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後,擔任過《文藝春秋》的編集長,撰寫過多部有關二次大戰的書籍,包括《日本最長的一天》。

美國電影《碧血長天》描寫諾曼第登陸戰,英語原名是「The Longest Day」,半藤為書籍《日本最長的一天》定名時受其影響。半藤在終戰二十周年的1965年着手撰寫這本書,訪問了幾十名有關人士,花了工夫分辨資料真偽,以防有人出於政治立場提供虛假資料。例如「宮城事件」發生在天未亮的凌晨時分,若有人清楚記得事發的每個細節,那證供就有可疑。

《日本最長的一天》呈現兩種不同的「愛國」方式,臨近終戰,日本敗象已呈,日皇裕仁寧願及早宣布投降,減少民眾傷亡,盡快重建國家;陸軍幕僚堅持「本土決戰」,意思是全民在日本國土抱同歸於盡之心與美軍決一死戰,認為維護民族尊嚴及國體比一切更重要。

為了貫徹激進「愛國」思想,不惜牽連同胞同歸於盡,這種是不是真正的愛國?幸好在現今享有和平的日本,擁有這種思想的年輕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