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氣候又濕又焗,加上夏天熱辣辣隨時令人胃口大減,心思思想吃生冷食物例如生蠔、刺身,但炎熱的天氣會加快細菌孳生的速度,使食物變壞引致腸胃炎,因此醫生建議應徹底煮熟食物,理論上不應生食,但你又能否抵抗食欲魔鬼的誘惑?天氣愈熱,患上腸胃炎的機會愈高,這炎炎夏日,更要小心飲食和注意衞生,減低屙嘔肚痛的機會。

生蠔鮮味、半生熟的扇貝夠嫩滑,但未完全煮熟的貝殼類有機會引致腸胃炎,我們能否克服貪吃心魔?

除了上吐下瀉,如果出現頭痛徵狀,顯示感染情況嚴重,應立即求醫。

孕婦飲食需格外小心,慎防食物中毒。

無論任何食物,應徹底煮熟才進食。

燒味等肉類如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可能孳生金黃葡萄球菌或大腸桿菌。

食物應立即放入雪櫃保存,別提供可孳生細菌的溫暖環境。

分細菌或病毒感染

腸胃炎是常見的疾病,可以由細菌或病毒引起,雖然同樣能引致上吐下瀉,但細菌可被抗生素殺滅,病毒卻只能靠身體免疫力抵抗。這兩種致病原產生的徵狀和傳播途徑可能有別,成為診斷的準則,不過並無十足把握。因此,醫生若存有疑惑,而且病人的徵狀嚴重時,會直接處方抗生素。

細菌性腸胃炎是我們較常接觸到的,因食物保存不善孳生細菌而引發。肉類例如燒味,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有機會孳生金黃葡萄球菌或大腸桿菌;炒飯、粉麵、湯若冷藏不當而變質,則會孳生蠟樣芽孢桿菌(Bacillus Cereus);奶類製品如雪糕在出廠前的消毒不足,會孳生李斯特菌,可以導致大規模爆發。

其他細菌還有沙門氏菌和霍亂弧菌,在港比較少見,但導致的徵狀較嚴重。在愈溫暖的天氣,患上腸胃炎的機會愈高,高溫使細菌較容易孳生,其中一個主要致病原—貝殼類海產的含菌量會較高,食物保存亦容易出問題。

夏天屬患病高峰期

我們都知道冷藏能阻止細菌孳生、加熱食物能消滅細菌,以為食物只要放入雪櫃保存,食用前徹底翻熱便是萬全之策?但原來冷藏儲存的時間亦相當重要,腸胃及肝臟專科醫生吳說:「食物煮熟後,若想保存便應『趁熱』立刻放入雪櫃。若然把食物攤放至不冷不熱的狀態,細菌最容易在這個溫度孳生,即使之後放入雪櫃後不會再孳生新的細菌,但已孳生的亦不會被消除。食用前完全加熱雖然會殺死細菌,但細菌內的毒素仍然存在。」

另一種腸胃炎是病毒性,諾如病毒通常在老人院舍或醫院內部傳播,若然有院友或病人的嘔吐物四濺,即使被濺到少量已足以被感染。這種過濾性病毒具有季節性,11月至1月、5月至7月會較多人染病。因此在接下來的6、7月,無論細菌性或是病毒性腸胃炎都會是感染高峰期,應格外注意衞生。

補充水分尤其重要

如果發現自己有輕微的屙嘔徵狀,吳醫生建議以清水混合幾匙糖和鹽飲用,能紓緩徵狀。若然屙嘔持續不止,伴隨感染的徵狀,例如發燒、沾寒沾凍,甚至無法飲水或進食,應立刻就醫。如果出現高燒、大便帶血、頭痛、神志不清、小便量減少,顯示感染情況嚴重,可能會連累其他器官,必須盡快求醫。而長期病患者、嬰孩、長者未必能清楚表達不適的程度,最好盡快求醫,由醫生判斷病情。

醫生會根據病徵和臨床診斷致病原因和潛伏期來判斷是否腸胃炎。諾如病毒的潛伏期約一至兩日,金黃葡萄球菌僅數小時,大腸桿菌可潛伏達一星期。確診後的治療多以紓緩徵狀為主,病人需飲用含有糖分或鹽分的飲品補充電解質,減緩水分流失。若屙嘔嚴重,則要服食緩解徵狀的藥物。若感染明顯強烈,如發高燒、大便帶血,醫生會處方抗生素,殺死腸胃內的細菌。有極少數病人因嚴重脫水、細菌入血才需入院吊鹽水或治療,更可導致多重器官衰竭、白血病、休克甚至死亡。

體弱者易患併發症

雖然大部分腸胃炎都不會如此嚴重,但我們都應該做好預防措施,免受病患之苦。「大眾應由衞生着手,最好食用新鮮煮起並徹底煮熟的食物,如需保存,烹調後應立刻冷藏。」吳醫生又認為應盡量避免食用生貝殼類,如食用前應徹底煮熟。如果有嘴饞的人士難忍食生蠔的意欲便要承受風險,但以下人士絕對不應進食,包括小朋友、長者、孕婦、長期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腎病、肝病、器官衰竭的人士,由於抵抗力較差,誘發併發症的機會較高。

腸胃及肝臟專科醫生 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