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激光矯視(LASIK)非常流行,可以踢走大近視,免卻戴隱形眼鏡的麻煩,時刻保持Sharp醒見人!不過由於LASIK是需要打磨角膜改變弧度,對於角膜厚度不足、瞳孔過大和近視過深的患者,是不能接受該手術矯視。然而,隨着醫學新技術不斷發展,植入式隱形眼鏡(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成為不錯的新選擇,透過在眼內植入矯視鏡片,可以矯正深度數近視和高度數散光。

第四代的植入式隱形眼鏡是由一種先進膠原蛋白材料Collamer製成,鏡身比頭髮還薄,能與人體自身的晶狀體共同工作以提高視力。

前期的虹膜挾持型鏡片,以通過鏡片上的夾子夾住虹膜進行固定,因瞳孔每天不停頓活動收縮,增加鏡片滑脫的風險。

手術後毋須改變生活習慣,惟避免高台跳水,以及慎防眼球受到直接衝擊。

隨着技術普及化和LASIK角膜瓣遠期後遺症的爭議問題,近年香港和內地病人進行ICL矯視手術有上升趨勢。

據研究顯示,香港有超過7成的年輕人患有近視(小學生超過5成患有近視),在15歲或以上人群裏面,每10位近視人士中就有一個屬於深近視(度數大於600度)。

事前應諮詢眼科醫生,詳細檢查眼睛以確定是否適合進行ICL手術。

ICL可還原

許多讀者可能對ICL感覺陌生,其實90年代醫學界已提出在眼內植入矯視鏡片,以治療近視,目前ICL已投入市場近十多年,10年前更獲得美國FDA認證,是一項具認受性及國際標準的眼球微創手術。到目前為止,全球已超過16萬人曾接受ICL手術,雖然與LASIK數以百萬計的個案不能相提並論,但自從台灣蔡瑞芳教授於2012年提出,進行LASIK後,角膜瓣並不會百分百愈合,有機會造成長遠後遺症,令香港和內地選擇ICL的病人明顯增加。眼科專科醫生林順潮說:「由於涉及製造角膜瓣和角膜打磨,LASIK是一項不能還原的手術,當手術出現問題時不一定能完全治好,加上LASIK手術會傷及角膜神經,容易造成乾眼症。相反,眼內植入鏡片後如出現較大的問題,在未發生永久性損傷前,可以取出ICL還原。」

鏡片度身訂造 

簡單而言,ICL是一種柔軟小巧的晶體隱形眼鏡,透過微創手術方式,毋須打針,會先在角膜邊緣做三個小切口,通過微型切口把眼鏡植入眼內,經過調整使鏡片位置穩定,便能與人體自身的晶狀體共同工作。ICL在不改變角膜的情況下提高視力,可以保留眼睛自動調節功能看遠近物,情況就如把日常戴的隱形眼鏡植入眼中矯正屈光不正,植入後就像是身體一部分,毋須每日摘下進行清洗消毒;手術後一般毋須縫線,數天後視力便會穩定下來。林醫生續說:「鏡片是度身訂造的,移位風險較低。若患者眼睛的前房深度,即角膜和虹膜之間的空隙不少於2.8毫米,以及角膜內層細胞的數量每平方毫米有2,400個或以上,1年內近視度數增加不超過50度,都可考慮接受手術。」為免鏡片阻擋後房排水功能,會先在虹膜開兩個小孔,確保日後不會因房水滯留而眼壓升高導致「急性青光眼」。現時最新的ICL型號在鏡片中央有小孔,可以讓房水排出,毋須額外在虹膜上打孔。

有手術便有風險,細菌感染是所有手術的大敵,林醫生說:「ICL植入手術是一項微創、無縫線的顯微手術,講求精準,但也有傷及虹膜、角膜和眼球晶體的風險,傷口過大亦有機會產生散光。手術後ICL有機會與眼內其他組織接觸而引起併發症,其中最常見便是引致白內障、角膜內皮損傷,虹膜炎症和繼發性的青光眼,但機會率不高,統計顯示個案約有1%。曾經有虹膜發炎,青光眼和白內障等眼病的人士,可能就不適合進行此項手術。」

未來可矯2,700度近視

時至今天,ICL的鏡片已發展至第四代,廣泛應用的新型鏡片由膠原共聚物材料(Collamer)製造,鏡身極薄可折疊,厚度只有約50納米,可矯正多達1,900度的近視(最高可矯正600度的散光);主要放置於後房的睫狀溝內進行固定,能減少接觸眼部組織而引起的併發症。林醫生說:「由於形式類似,現時一般做白內障的醫生經過培訓後都可以提供ICL矯視手術;現時每邊眼睛手術費約2萬至4萬元,比LASIK貴約一倍。接受ICL植入手術後,應每半年覆診一次;事前應諮詢眼科醫生,詳細檢查眼睛以確定是否適合進行手術。期望未來鏡片可矯正的總度數多達2,300至2,700度,以及減少併發症發生。」

眼科專科醫生林順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