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日是國際勞動節,內地有幾日假期,稱為黃金周,某些香港人只看見賺錢商機,沒有留意勞動節意義,忽視普羅大眾的生活質素。

由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大量難民湧入香港,形成香港人的基本結構。我們的先輩和長輩都是勇於冒險的一群,放棄原居地的一切,走到陌生的殖民地,重新建立事業和家庭。

香港人適應能力強,流行穿膠花就穿膠花,要車牛仔褲就即刻學車牛仔褲,要造假髮或電子廠工人即學即做,有地盤做就做地盤,基層市民努力工作,有汗出有糧出,以勞動力建設香港。

隨香港工業北移,基層市民只能轉做侍應、保安和售貨員等,大家依然努力工作,無奈特區政府政策傾斜,肥上瘦下,拉闊貧富差距,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基層市民辛勞八小時後,盡心盡力工作,仍要住在幾十呎的劏房,免費電視無得選擇,完全沒有生活尊嚴可言。

從小聽老師教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勞工不懂經濟理論,只懂付出勞力給自己和家人溫飽,但經常碰壁。反而懂得鑽空子申領綜援就可以活得舒舒服服,一家幾口住公屋,身壯力健游手好閒……

基層市民住劏房和缺乏免費娛樂已成常態,再談讚揚勞動者貢獻的勞動節也沒有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