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學生約訪問,我先問對方可有看過我的書,如果答只看過專欄,婉拒就是。

記者是要求高和人工低的職業,如果訪問寫作人而不曾看對方作品,我認為有違職業要求。如果導演拍攝作家傳記電影,但不願看作家的書,這樣的電影怎有說服力呢?

看過拍攝台灣作家的電影,導演是熟悉作家著作才拍攝的。來到香港的西西,由於大部分作品在台灣出版,有時連政府活動都介紹她為台灣作家,反映香港讀者不大欣賞香港文學,難得有台灣資金拍攝她的傳記電影,沒料到導演公開說不曾看過她一本書。

跟朋友說起公眾人物如此輕視作家和書籍,以後更難教導學生。有兩個朋友同樣認為那導演刻意說不看書,以示與別不同。西西有不少作品簡單易讀,並非磚頭似的文學巨著,看一本書並不困難,公開說不看,自有他的用意。

我沒有想得那麼深入,只覺香港要淪落的話,並非別人趕上,而是自己停滯不前,滿足於低俗爛Gag的小圈子,不重創意,反正四處抄襲拼貼就可以,也沒有多少人有書卷味。

電視重播《大時代》,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港產片一樣,讓觀眾看見多年前的創作水平仍比今日的高,不思進取的電視台和電影人食老本又食得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