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孕育出自家的地道名菜,像潮州有滷水鵝、上海有紅燒元蹄、四川有水煮魚等等。不過現在很多年輕人就連自己祖籍在哪都搞不清楚,更遑論自己的家鄉菜,難怪老一輩常慨嘆,從前的傳統美食漸漸失傳。

作為飲食記者,我有機會四出採訪餐廳,接觸到不同菜系,當中對客家傳統菜的印象尤其深刻,只用簡單食材,就可做出令人驚喜的菜式來。以前提起客家,我只想到梅菜扣肉、客家釀豆腐、鹽焗雞等,但某次造訪位於大埔的BB開心棧,祖籍客家的老闆娘端上一盤客家豬肉缽,賣相烏卒卒,一點都也不討好,誰知入口極惹味,那糊了的點點黑色原來是豆豉,加上蒜頭,燜得軟腍的豬肉索盡兩者香氣,美味!

如此美食,為何風頭卻被梅菜扣肉搶盡呢?翻查典故,原來此菜做法複雜,當地人通常會在新年前炮製,原條豬腩肉放入特製的缽內,鋪上豆豉和蒜頭,由年廿幾開始,每天翻蒸,直到新春期間才拿出來品嘗,因此豬肉表面光澤油潤,肉質入味鬆軟。據說古時的奶奶們會特別為媳婦們炮製,讓她們帶回娘家探親,證明在夫家的生活豐衣足食,沒待薄她們。時至今日,此傳統已消失,大概現代人嫌棄豬腩肉太肥,加上煮法麻煩,而存放期太耐亦不符合健康飲食原則吧!但對我來說,難得遇到如此傳統美食,當然係食咗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