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本是一天疲勞過後的休息時間,可是若整晚都在發夢,甚至長時間發噩夢,導致常常半夜扎醒,嚇得心驚膽跳,不但無助身體休息,情緒也會感到十分困擾。別以為這樣只是普通失眠而不加理會,精神科醫生指出,夢境是潛意識的反映,若情況長期持續,可能是患上「異睡症」,病人應根據醫生的指示來調整心態,紓緩壓力,才能把病情根治。

經常發噩夢令身心受困擾,有可能患上異睡症,須尋求精神科醫生的診治。

鳴謝︰香港精神科醫學院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

健康睡眠包括做夢

根據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解釋,只要容易入睡,而起床時覺得精神清醒,便是健康的睡眠狀態。一般而言,成年人大約在15分鐘至半小時內入睡,睡眠約7小時,但這些時間都是因人而異,即使偶爾半夜醒來一次,之後很快再次入睡,只要不是每晚發生也屬正常的表現。而睡覺後會有兩個階段︰眼球沒有轉動時是沒有發夢,眼球轉動時就是進入做夢狀態,這兩個階段會有4至5次循環。鄭醫生解釋,做夢有助將日間的情緒釋放出來,以及鞏固記憶。至於醒來時是否記得夢境內容,就取決於醒來是否正處於做夢狀態,若醒來時正在做夢,就會記得夢境,與睡眠質素無直接關係。

常發噩夢屬於異常

雖然健康的睡眠是會發夢,但若整晚都在發夢甚至噩夢,就屬不正常,反映並非整個腦部都在休息,而是停留在淺睡狀態,而人體的某些運動區仍在運作,例如聲帶尚在運作就會發開口夢、手腳運動區未完全休息就會手舞足蹈,甚至整個大腦的運動皮層未睡着就會有夢遊情況,而以上情況都是屬於異睡症(Parasomnia,又稱睡中異常)的徵狀。「異睡症與一般失眠不同,失眠是指睡眠不足或質素欠佳,例如睡前情緒亢奮導致睡不着,令身體不夠休息,早上起床仍感覺疲倦,但異類睡眠症是精神科疾病,可能反映患者有焦慮症,或有很多恐懼、壓力沒法釋放,而在夢中浮現。」鄭醫生引用著名精神及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名句—「夢境是通往潛意識的道路」,說明做夢的內容其實反映了一個人的潛意識,例如學生夢見考試不合格,反映他憂慮考試,或夢見殺人情景、天陰下雨,亦反映了潛意識裏的焦慮、壓抑和恐懼等精神狀態。

調節心態有助釋懷

若出現經常發夢甚至整晚發噩夢的情況,就需要向精神科醫生求診。醫生會根據病情診斷病人是否患上異睡症。若情況輕微而且短暫,不算患上此病症,只需調整生活、向朋友傾訴、解決心中所憂慮的問題便可。不過若情況持續超過6個月,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例如上班,就很可能患上此病症。一旦證實患上異睡症,醫生會從兩方面着手醫治,一方面是以情緒藥物來控制病徵,即所謂「治標」,例如安眠藥、鎮靜藥物等,待情況穩定下來就可減藥,但血清素、胺基酸等藥物就必須持續服用至少半年為一個療程;另一方面就是從根底處理病人的精神問題,鄭醫生建議病人從三個方向調整心態。首先,不要做完美主義者,亦不應將所有包袱扛上身,因為凡事都沒有完美,事事要求最好就會經常令自己處於不安和不滿的狀態。另外,要明白若想照顧好別人就應先照顧自己,只有自己狀態良好才能給予別人更好的照料。最後,不要怕找別人幫忙,鄭醫生解釋,這樣不代表要將所有責任推卸給別人,因為每個人都需要適當的休息,若自己真的無法兼顧太多事情,向別人求助也屬正常,不用感到不好意思或羞恥,相反,若自己勉強死撐才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例如媽媽自己照顧小朋友太吃力也沒找人幫忙,會影響小朋友所得到的照顧。至於更特殊的情況,就需要個別按醫生的指示來調節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