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歷史的香港老麵包舖愛皮西重新在灣仔開業,原本已經不打算再做下去了,但是因為不捨得傳承就此斷掉,也不捨得讓那一群默默吃了他們店幾十年,吃他們店麵包大的好幾代街坊從此失望,新一代掌舵人淑菁終於決定放棄自己事業,扛起重擔,排除萬難,找回當年替爺爺與父親打江山的老師傅,繼續開爐……

她說,原來當年最初他們店有一百種麵包那麼多,如今舖租貴了,地方小了,只能選來如今幾乎已經湮滅失傳的麵包重新推出,算是留一盞燈。有燈就有人,當中很多麵包,譬如說自己剝殼自己碾碎的原粒栗子包,竟然連從小就在麵包舖流連幫忙的太子女也沒聽聞過,她也不時聽那群老師傅說起那些如今因為工序繁複利錢又低早已沒有人再做的麵包,或者吃着如今早已物是人非,味道質感不如當年的某些大集團出品麵包時,那種濃得化不開的遺憾與惋惜,不時掛在口邊,睹物思包,忽然開悟。

「一個人要是掛住一個包掛了好幾十年,那麼,那個麵包,多少有啲嘢。」她如是說—那個包,的確有啲嘢,有啲餡,有啲超越麵包的形而上存在與價值,是值得重新挖出來復刻重造,讓那些因為今時今日已經再找不到某一種包而遺憾失落,回不去了的滄桑中年,重獲一點溫暖與寄託……

其實這種遺憾與不捨,又豈是老師傅?很多老婆婆憶起年輕時候丟失了的手提包,也是同一種表情。麵包也好,手提包包也好,甚至是一個人也罷,能讓人念念不忘幾十年,縱使沒有回響,至少也有點回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