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同期教不同小學的學生寫作,兩班資優生,一班普通學生,很快看到當中分別。一方面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一方面有教無類,讓每個學生都愛學習。

我討厭坊間那些不快樂的調查,尤其對小學生的。如果小孩未識那個詞語,不會刻意想到那種灰暗,即使不快樂,也易快忘記。成年人不斷要兒童回想哪些事情讓他們難過,只會令小孩過早認識情緒低落。

我鼓勵小學生寫十樣快樂的事,七十多個學生之中,有三分一人同樣認為最快樂的是考試成績好,也許他們將成績好聯想為師長讚美、父母獎賞、自己開心。我覺得時下小學生壓力太大,換了是我,童年最快樂的應是吃雪糕和出街玩。

有個資優生讓我看到虎媽的孩子心願,小學生寫最快樂的是「媽媽去外地讀博士,不會罵我」。憑這兩句,可以想像資優生是怎樣煉成的。

單親家庭日漸增多,以前提及父母的,現在改說爸爸或媽媽,讓單親家庭成長的學生聽來舒服一點。有個學生寫爸爸離家出走後,才知小時候跟爸爸玩是快樂的。小學生筆下的小時候是幼稚園時期,希望學生可以再次快樂起來。

還有小學生只寫三樣快樂的事,全部跟早已拋妻棄子的爸爸有關,包括「爸爸送給我聖誕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