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工返有糧出才能維持生計,但賺錢以外,理想和興趣一樣重要,所以有不少人尋找Second Career的可能性,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像Chôm Chôm的老闆兼大廚Peter Cuong Franklin,本從事金融投資的工作,骨子裏卻流着廚子的血,便毅然跑去當廚師,錢可能賺少了,卻得到了快樂。

Chef Peter愛喝啤酒,閒時會在店外享受午後時光,稍作休息。

廚房是Chef Peter的表演舞台,他對用料尤其講究,製作認真又用心。

即使廚師是一份苛刻的工作,但Chef Peter仍然十分享受。

小時候和家人在越南的合照,對曾經歷越戰的他來說,彌足珍貴。

修讀法國藍帶餐飲學院課程,為第二事業打下基礎。

Chef Peter拿手菜
Banh Mi Sandwich $58
即越南法式三文治,用上外脆內軟Baguette,餡料則有雞肉、牛肉和豬腩3款選擇,用料豐富,吃到陣陣肉香。

Cha Ca Hanoi $138
用上法式煎魚柳的方法來炮製龍脷柳,配以越南香料調味,平衡魚的膩口感。

Bun Cha Pork Skewer $128選用豬腩肉和豬肩肉做成的串燒,以甜魚露調味,香口惹味。

Chef Peter在越南出生,經歷過越戰,輾轉逃到美國,於芝加哥展開新生活,由一句英文也不懂說,到後來成為耶魯大學首位越南出生的學生,再進入世界知名銀行摩根士丹利任職投資銀行家(Investment Banker),人人稱羨的工作,他卻鍾情烹飪,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跑到泰國的法國藍帶餐飲學院(Le Cordon Bleu)分校修讀料理課程,2011年時在香港開設自己的餐廳Chôm Chôm,開始人生的第二事業。

香港有家的感覺

記者問Chef Peter年紀有多大,他笑着回答不知道,因為當時戰亂連出世紙也失去,只記得自己在1975年、大約12歲的時候逃難到美國,曾在美國生活,於芝加哥的餐廳Alinea和Next工作過,也曾在曼谷的Nahm任職廚師,最後選擇在香港落地生根,除了因為娶了位香港太太,還因為香港是個文化大熔爐,「最初Chôm Chôm只是間樓上小店餐廳,對我來說是實驗性質,風險較小,讓我了解客人口味,兼從中建立自己的風格。以前在美國生活難免會想到身份認同的問題,慶幸去美國時我只有12歲,不怕接受衝擊,來到香港亦很快適應這裏的生活。」Chef Peter更說香港給他家的感覺。

愛烹調基因

Chef Peter愛下廚,原來跟他曾失散20多年的媽媽有關,「開了Chôm Chôm後,多了機會往返越南,更與媽媽重逢,她在越南開小餐廳,阿姨也在芝加哥開餐廳,家人從事的工作與飲食有關,大抵我一直都擁有愛烹飪的DNA。」 而每一次回越南,Chef Peter都會把握機會吃盡家鄉美食,藉此尋找靈感。

至於開在蘇豪街旁的Chôm Chôm,門口放着由汽水箱疊起的椅子,內裏沿天花而下的吊扇、路邊攤的筷子筒、黑色鐵框門口、鏡子和大大幅的壁畫裝飾,配合開放式廚房與吧台,有點像摩登大牌檔,吃的也是帶街頭風味的越南美食,「其實吃只是一個過程,可以很快就結束,客人可能只花十多二十分鐘就把食物吃完,但我希望給予客人輕鬆的餐飲體驗,因此加入酒的元素,用啤酒及雞尾酒配亞洲美食,是很新穎的配搭。」

越南菜最出色

即使坊間有類似Chôm Chôm的餐廳,也形似神不似,「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用靚材料,我想做出高水準、能媲美法國菜的美食,我認為越南菜是世界最出色的菜系,你不會找到一個菜系融合了中國、東南亞和法國的元素,卻又自有一套風格。」所以在這裏不會找到香港人熟悉的Pho或牛油雞翼,Chef Peter利用不用烹飪技巧來做菜,如法式煎魚柳,用上牛油和刁草,甚至連中式麻油和鐵鑊也用上,令食物更有鑊氣,另又以Tapas形式做出越南街頭美食,不賣弄花巧。「其實廚師的工時很長,是很一份很苛刻的工作,因為每日都要面對不同的挑戰,又要設計Menu和管理餐廳營運等,但準備和烹調食物的時候,卻像在舞台上表演,充滿樂趣,我最想就是給客人帶來愉快的用膳體驗。」因此在Chôm Chôm你會感受到熱鬧的氣氛,在開放式廚房內,忙碌的Chef Peter不時跟客人聊天,感覺很親切。

Shop Info

Chôm Chôm

地址:中環卑利街58號A

電話:2810 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