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人參與鬥勁的Ice Bucket Challenge片段,名人相繼接受挑戰後,在網絡上就瘋傳起來。這「冰桶挑戰」需要的工具很簡單,只要有一個桶,一大包冰,加水放在桶中,成桶兜頭淋,禮成。這活動並非無意義,源起是一個慈善活動─為美國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協會籌款。每個人成功挑戰後,要向另外三人挑機,三人要在24小時內回應,如果那三人冇膽、不接受挑戰,就要捐出一百美元給協會,接受挑戰的只需捐十元。這件事很聰明地利用了網上社交平台,網友一方面可以看到那些「淋冰鬥者」(同事Donald想出來的中文名字,我認為貼切得很。)淋冰時的反應和表情,另一方面又期待着被挑戰人士24小時內的回應,這遊戲愈來愈多名人加入,追看性就更強。

看到淋冰片段時我也在想,自己能做到嗎?一桶冰水兜頭淋到底有多凍?想起以前跟朋友一起玩過的遊戲─一班人燒烤,旁邊有個載凍飲的冰箱,猜包剪揼,輸了的就要把手臂放進冰箱中十秒。浸在當中,程度比起只是淋一下難頂得多,而且那時是冬天!我們做的當然不夠這個冰桶挑戰有意義,不過有一點我拆解不了,大家都期待着看人淋冰,也很想被挑戰者接受挑戰,而被挑戰者又會唔輸得頂硬上淋冰拍片?但如果人人都拍片,善款數字便少了,那我們是不是應希望更多人像奧巴馬般不接受挑戰而捐出更多的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