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講求速度的城市,樣樣事情都「最緊要快」,令人時刻活在壓力之中,情緒病已漸漸成為一種都市病,然而,不少人仍然對「情緒病」三字敬而遠之,不肯面對以致延誤就醫時間。為了令港人更認識情緒病,張可頤(Maggie)早前參與一齣微電影,飾演患躁鬱症的女主角,希望能讓大家對病症加深認識,透徹了解躁鬱症。

港人生活在壓力下,情緒自然難以放鬆,Maggie希望透過微電影,令大眾認知情緒病。

張可頤從演多年,曾經試過難以抽離角色,令情緒大起大落。

Maggie認為港人往往將情緒病與精神病人畫上等號,是對情緒病認知不足的表現。

情緒病不等於精神病

「香港人往往將情緒病與精神病人畫上等號。」Maggie強調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不應以一個取笑的角度看待情緒病,她說:「從科學角度來看,情緒病猶如發燒、頭暈身,但港人對該症的接受程度,相比起其他國家低。而在香港這個講求速度、人人每天都面對壓力的地方,情緒及大腦是很容易生病的,所以大家應該多了解情緒病,特別是我在戲中角色所患的躁鬱症,希望大家認知病症,如發覺患病便應及早求醫。」

接拍微電影之前,Maggie對躁鬱症認識不多,要飾演這個角色,她事前向醫生了解透徹,然而,接拍時仍面對很大的挑戰。「由於微電影時間很短,要在短時間內濃縮所有病徵、爆發點、病發與正常時的情況等,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拍攝期間需要不停與導演討論如何在短時間演出各種徵狀。」Maggie說。情緒病患者很多時不知自己患病,卻因而令身邊的家人及朋友受罪,Maggie指這是最悲慘的「併發症」。

 

怕演長期沉鬱的角色

近年,不少演藝人員亦受到情緒病困擾,或會因為長時間投入角色,出現無法抽離的情況,引致情緒受影響。Maggie承認作為演員,會忽略了自身的情緒及精神狀態,無將自己停低及釋放,情緒經常大起大落,自己也曾有過難以抽離的時候:「遇到特別喜愛的角色,演員會非常投入,那段時間會變成了角色本人,性格、言行也會有點似。當角色經歷大起大落時,我們也會被牽引着。有時拍完一場喊戲,久久不能平復,即使回到家裏還是很激動,甚至一個人哭出來。」

問到最難抽離是哪個角色?Maggie表示已很久未試過不能抽離,但坦言害怕扮演沉鬱、憂鬱的角色:「做一個角色不是去到現場才開始入戲,是長期維持在某一個狀態,才可以在鏡頭前把角色的神髓散發出來。自己仍在研究如何平衡到一邊做情緒有問題的角色,一邊做日常的我。」

太過專注做一件事,會忘記了自己的情緒及身體健康,不過,Maggie經過親身經歷後,現時拍戲懂得控制,會用意志力提醒自己,她說:「用幾多分力去投入角色,就用雙倍的力去抽離,這就是精髓所在,因為投入角色其實好易,如果不想精神錯亂,或無端端因愛上劇中對手而不能自拔的話(笑),就要用雙倍努力返回現實。假如太過投入傷感角色,引致自己生活也走不出悲傷會好大件事,嚴重者或許會自殺。」

 

運動是快樂的泉源

早年,Maggie曾經患甲狀腺炎,當時碰巧身邊發生一些事情影響情緒,向醫生查問過情況,擔心甲狀腺問題與精神病相關,但醫生表明兩者完全不一樣。Maggie說:「甲狀腺炎只會令人變得較焦急,新陳代謝變快,整個人急起來,連心臟也會跳得快一點,感覺不用睡眠也夠精神,但與大腦完全無關,所以不能與精神病相提並論,而當時情緒不佳只是受身邊同時發生的事情影響。」

想保持好心情,Maggie選擇做喜歡的事情,當中最喜歡就是運動,接着就是品嘗美食及煮食,「出一身汗,就能令心情舒暢,天氣好的時候,會喜歡到戶外行山跑步,天氣熱或下雨,便留在室內做Gym、拉筋、瑜伽等。」Maggie認為運動是必須的,對她而言,運動已與食飯喝水一樣重要,能夠令人放鬆心情之餘,又能增強抵抗力,是減少疾病的良好方法。

專家之言:躁鬱有別於抑鬱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棟表示,躁鬱症經常被誤解成抑鬱症,實際上兩者的徵狀並不相同。陳醫生指躁鬱症是嚴重的情緒病,而且病因多是先天遺傳所致,抑鬱只有單向的情緒問題,但躁鬱則擁有兩極即相繼出現躁狂與抑鬱兩種情緒。躁鬱症又可以分不同的類型,視乎躁狂和抑鬱的程度或周期而界定,有時病人只會短暫出現輕躁的情況,大部分時間處於抑鬱狀態,所以容易被誤以為只是患了單向抑鬱症。

陳醫生解說:「當患者躁狂時,情緒非常高漲,表現得異常興奮,自信十足,滿腦子主意,無法靜止下來,甚至覺得不用睡眠也沒有問題,整個人充滿力量似的,更甚的或會妄想自己能與神溝通,與生俱來有重要使命,因此,在這個時期會很容易得罪人;但當抑鬱時,卻會對所有事情完全失去興趣,沒有活力,憂鬱悲觀,當發現自己將所有事情搞砸時,就會出現後悔及內疚。」

 

學懂監察自己的狀況

治療躁鬱症一般需要長期以藥物減輕病情,除了藥物之餘,患者需要保持有規律的生活模式,減少風花雪月,以保持情緒穩定,戒掉煙酒以免影響病情。另外,患者亦應特別學懂監察自己的情緒反應,每天以自我監察表來檢查,可以了解自己在何種狀態會病發,當發現自己出現任何徵兆,便作出調整或找醫生求醫。至於訓練EQ亦是重要的一環,陳醫生說:「保持學習的心態,加強個人的學識及能力,便能面對及挑戰不同的事情,自大皆因自卑起,所以要保持自己的信心。」最後,他建議大家日常保持適當運動及娛樂,不要過多的夜生活,戒掉煙酒,才是正確的生活模式。

鳴謝: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