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團友長期做義工,閒聊談到探訪長者的話題,才知有共識。其實,我從來都是這樣跟人說話,即使別人誤會我冷淡,我依然相信有些話題要對方說起,不應主動問的。探訪安老院和獨居老人時,跟長者閒聊有三不問,一不問家人,二不問背景,三不問傷心事。

如果大家認同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自會知道需要義工探訪的長者有本特別難唸的經,沒有人能夠為他們改寫過去,只能逗他們當下開心。長者想人知道的事,沒有人問都會提起,他們不想說的,無謂問及。

有些傳媒喜歡眼淚,在天災人禍的現場問幸存者面對家人罹難的心情如何,或問獨居阿伯妻離子散有何感受,很易求眼淚得眼淚,營造煽情畫面,但我覺得並無意義。

團友相處很快談及職業和家庭背景,可見信任陌生人。他們跟助養兒童見面時,由於大家不懂印度語言,小孩不懂英語,必須有翻譯員,有些三四歲的兒童看見那麼多陌生人,甚至想走或想喊的。

經常做義工的團友從香港帶來摺紙和畫筆跟助養兒童玩遊戲,一起摺紙以後,小孩自然流露開心神情。

無論捐錢還是服務,我們都想對方快樂,必須消除施和受的高下界線。看見團友由衷的關懷陌生人,讓我想到香港有許多好人,才能成為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