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乘着假日到戶外盡情玩樂,揮灑汗水!但儘管你如何熱愛運動,烈日當空進行戶外運動真的要格外留神,以免中暑,樂極生悲。有醫生提醒,即使躲在室內,但如果空氣不流通,不好好補充水分,同樣有機會中暑。因此,無論身在戶內戶外,同樣要做好補水散熱的工夫!

做好補水和散熱兩大要點,就能大大降低出現中暑的機會。

持續升溫易出事

不少人都很享受進行戶外活動,與陽光玩遊戲,但即使你身體狀況良好,持續在酷熱的氣溫底下運動,也會有中暑的風險。家庭醫生方玉輝指出,人體本身就具有調節體內溫度的功能,而所謂中暑,簡單來說就是指人體在酷熱的環境下體內溫度持續升高,當身體散熱的速度追不上升溫的速度,身體就會因溫度過高而出現一連串異常反應,使一些主要機能失效,那便稱為中暑。方醫生表示:「當體溫升高時,人體一般會增加排汗,讓汗水透過蒸發帶走熱力。同時也會放鬆皮膚表面血管,使更多血液流經皮膚表層,使熱量更易離開體內。中暑患者其實並非這些調節溫度的功能失效,往往只因這些功能的降溫速度追不上升溫速度而已。」

嚴重可致命

究竟體溫多高才叫中暑呢?方醫生指出,其實主要是透過觀察患者的反應去判斷是否中暑。一般來說,患者由先兆階段到輕度中暑,會出現不流汗、皮膚潮熱、頭痛、口渴、暈、作嘔、小便減少等徵狀。如果問題持續,體溫持續高於40℃的高溫,就屬於重度中暑。患者的脈搏會加快、心跳呼吸急速,有可能出現神志不清,甚至休克,問題持續的話更有機會引致腦部和心臟功能失效,導致死亡。方醫生說:「因要持續降溫,中暑患者會因此大量流失水分。如不適當補充水分,也有機會導致缺水和電解質失調,引致腎衰竭。」持續進行劇烈運動的人,體溫當然升高得很快,增加中暑的機會,方醫生補充:「小朋友身體散熱的功能未發展成熟,老人家散熱機能開始衰退,心臟病、血壓高、腎病等慢性病患者亦是較易出現中暑的高危一族,要格外留神。」而方醫生還指出體胖者不一定是高危人士,肥胖本身與中暑並沒有直接關係,主要仍視乎體內的機能是否正常。

室內室外都要提防

在室外活動,想避免中暑,除了不時到較陰涼的地方休息外,方醫生還建議帶帽、穿淺色衣服,這有助反射陽光,減少身體受熱。此外,當然要不時喝水或電解質飲品,以補充因流汗散熱而急速流失的水分。方醫生特別提醒:「不少男士覺得炎熱時會選擇除掉上衣或只穿背心,但其實大面積的皮膚直接被陽光照射,反而會增加受熱的程度。較為理想應是穿着薄身透風的衣服,既可減少因陽光直射而受熱,亦可讓身體有足夠的散熱速度。」陽光猛烈,躲在室內就最安全嗎?非也,這其實是一種錯誤想法。方醫生提醒:「留在室內並非不會中暑。如室內空氣不流通,溫度也有機會不斷提升,如果不做好散熱補水,一樣會有中暑的危機。」最後,方醫生指出萬一真的出現了中暑徵狀,應立刻把患者移到較清涼地方休息,減少身上衣物,可考慮用水沖身。休息時可使用側臥方式,避免出現嘔吐時有異物入肺。此外,如仍保持清醒可慢慢飲水,但如果已經神志不清,就不應喝水和進食,避免異物入肺,並應盡快求醫。

鳴謝:家庭醫生方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