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人類有在眾事物中找尋臉孔的傾向,這可能解釋了為何某些人於房間轉角會疑心撞鬼,或者在熱烘麵包上見到「聖顏」,難怪擅長創作人像雕塑的英國藝術家Antony Gormley,其創作不住引起大眾議論紛紛,於國際間享負盛名。皆因他尤嗜利用自己身體造成人像模型,介入不同環境場所,以彰顯人類和時空的關係。

昔日作品
在Crosby海灘可見大型戶外藝術創作《別處》(Another Place),不同潮汐高度會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以及心理感受。

在英國白立方畫廊內,是32個依照Gormley真人原大製成的鐵人雕塑作品《迷失視野》(Lost Horizon)。

於紐約擺放了跟Gormley身體等高的31尊雕塑《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讓人們重新認識到每天途經的道路空間風貌。

香港展品
《形體》是Gormley真人大小屈膝蜷縮狀態,在碩大的空間,使人感覺不安。

大型多重「空間框架」《呢喃》(Murmur)是由《形體》衍生而成,其尺寸由框架重新演繹並向外擴張,簡直挑戰畫廊的內在建築架構。

是次在港展覽的第一件展品《放鬆》,是Antony躺下的模樣。

《束縛II》利用一條垂直和水平線,如大廈水管或電路,讓人聯想到人體內互相連接的神經系統。

Antony Gormley

永恒站立的雕塑,在石屎森林的大街小巷或遠離煩囂的沙漠碧海,見證環境變遷、人物流動,上演喜怒哀樂。Antony Gormley最希望能啟發眾裏尋到「它」的你,能擁抱追求自由的尊嚴,衝破身體所限、空間障礙。

絆腳石與觀者互動

看Antony Gormley的招牌人像雕塑,總是默默站立,卻讓我們重新意識身處的空間。是次他在港舉行展覽,畫廊門口擺放了以側躺動作製作的作品《放鬆》,彷彿妨礙人們進場,小心翼翼繞過作品步入畫廊的同時,意會到藝術家的心思。「我們總是以同樣方式步入畫廊,門口處的『絆腳石』布局,影響人們運動的方向,各人不同情緒和活動反應,建構不同空間,提醒作品並非單向孤立,而是與時空、城市和人等有關聯,有份創造空間的模樣。」

衝破童年幻想

這位蜚聲國際的藝術家,一直鍾情探索身體的可能性,認為身體作為一個處所而存在,不斷被賦予不同意義。他以佇立、不能移動的真人等高的雕塑,呈現刻意的怪異感,旨於喚起觀者的好奇心及參與其中的投入感覺。意想不到的是,擁抱突破時空、身體軀殼的自由的他,原來有一個備受壓迫的童年。「我成長於傳統的天主教家庭,父親嚴厲,小時候在父親的打駡下成長。那時會在告解室的小房間內,幻想自己逃出黑暗,跑到廣闊平原。」

借用藝術雕塑發聲,超脫時空、不受約束,聽起來很玄,得知Antony曾經於印度和斯里蘭卡旅居三年,學佛禪修;再看出席展覽當天的他,一襲白衣,說話慢條斯理、不慍不火,有如沉醉思考之中,倒真的有禪修者風範。然而,Antony笑言當初到印度,為的只是美味的印度杧果。「首次萌起發聲的重要,其實是於大學時期,入學當年正是巴黎學生革命的翌年,學生參與遊行示威,於社會運動中成長,第一次發聲的機會,讓我意識到生活有無限可能性。我無意執迷過去,在乎的倒是未來的生活。」

Antony其後旅居印度,本為追逐在印度開設藥廠的父親帶回來的美味杧果,不過,在印度禪修為他解開兒時因為宗教影響認為「身體是罪惡之源」的糾結。印度的生活,也為Antony奠定創作基礎:「在印度,火車上滿布坐在車頂、抓住門把的乘客,就以這種姿態穿梭不同地方;又如露宿者身穿白色長衣,晚間脫下,蜷縮身體,外衣便能作遮蓋……我便明白人類會改變身體形態去適應空間,這是一種互動,應有尊嚴。探討身體與空間的關係自此為創作基礎,後來更以露宿者情景為題,創造自己首件雕塑。」Antony認為畫布感覺隔了一層,利用自己的身體,以雕塑手段呈現,最為直接、亦與空間接連。

重新審視存在空間

1974年他回到英國,開始創作人體雕塑,作品足迹遍及畫廊、倫敦、紐約戶外大街,到過海灘、沙漠、甚至阿爾卑斯山,數量與體積也愈發多變。但最重要是當雕塑裝置於不同地方,其介入性,讓觀眾由視覺受到衝擊,並重新審視自身在時間和空間中的位置,以及反思人類的生存環境,就是Antony創作的核心。

他認為,巨型雕塑的衝擊度大,好像小孩子總是愛抱大公仔一般,而這些大型作品也確廣受喝采。好像1998年創作的成名作《北方天使》(Angel of the North),長着一對54米長的機翼,仿如在歌頌解脫,大概為每天路經當地的人士都帶來衝擊;另外位於荷蘭的《Exposure》,是Antony思考全球暖化之作,25米的巨人以蹲坐姿勢,凝望Lelystad堤岸,由於其不變的位置動靜,正好監察水位上升。看此作品,不其然也讓觀者反省身處地球的這一片空間。「這些雕塑遠處可見,近看卻又顯孤獨,也令人思考自我與他人的關係。」Antony說。

首先要觸碰自身

Antony歡迎觀者各種互動,好像設於Crosby海灘的大型藝術裝置《別處》(Another Place),100尊真人大小的鐵雕像遍滿海灘,潮汐漲退水位升降帶來不同光景,Antony笑言不介意當地居民和遊客為鐵人們漆上比基尼、戴上沙灘草帽。「我認為要觸碰某人的心靈或情緒,最好是先觸碰自己的身體,盼望作品可以作為觀眾行為、思想及情感的產生地。好像於2009年在倫敦嘗試邀請大眾擔任雕像,參與者可以有一小時隨意展現其認知雕像的樣貌,有人盡情展現真我,有人悠閒閱讀度過,觀眾的參與及反應,塑造出藝術作品,盛載更多內涵和意味。」

在高樓林立、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只有三米距離的香港,彼此空間和關係卻沒有變得更親密,Antony希望藉作品喚醒港人,在忙碌生活中尋找存在意義。「是次是我第六次來港,這裏的高樓大廈層層疊疊,感覺好像隨時倒塌,但香港人很有活力。不過,以往較能見到港人於公眾展現生活,例如街頭售賣、叫賣示範的小舖,現在很多地方被地產項目佔據,感覺較為可惜,希望港人再審視自己存在的空間。」

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

香港:狀態與狀況

日期:即日至5月3日(星期二至六)

地點:香港白立方(中環干諾道中50號)

查詢:2592 2000

Antony Gormley's Profile

1950年生於倫敦,為國際著名雕塑家,喜歡以注意力集中於身體與空間之間、內心與外界之間等關係。畢業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主修建築學、藝術史和人類學,於1994年榮獲特納獎(Turner Prize),作品《北方天使》(Angel of the North )蜚聲國際,自2003年起獲頒贈皇家藝術學院榮譽院士,2007年起成為大英博物館理事,2014年名列新年授勳名單中及獲授予騎士爵位。